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春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国内学界向少有人专门研究,国外学界以荷兰高罗佩先生《秘戏图考》为最早。本文试图以晚明时期产生的八部套色春宫版画作品作为案例,对这一问题作较为系统的研究“春宫画”古称“秘戏图”,其史料记载早至汉代,但并无作品遗存。晚明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统治的松懈与“王学”及传派“泰州学派”的产生,文学的繁盛与意识形态的相对宽容,都为这一时期春宫画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创作出了大量春宫画作品。尤其是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雕版印刷行业在晚明得到巨大的发展,这种技术的支持从而使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传播,同时盛行的套色版印技术,也促成了套色春宫版画的问世。所以,本文将晚明时期的春宫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所讨论的春宫画主要集中在万历至天启、崇祯年间。通过对这一时段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万历时期的春宫画在人物刻画上稍显稚拙,主体人物在画面中过于硕大,男女形体没有差异,均为健壮身躯,身体比例不协调。同时,画面景深较浅,人物与环境之间联系不紧密,似是对性技巧的图解、示范性图片。与万历时期不同,天启、崇祯时期的春宫画在人物刻画上明显趋于熟练,有了男子健硕,女子灵巧、纤细之别,人物比例缩小与环境相互融合,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作者对画面构图有了刻意的安排,如“透视线”的统一,及“对角线”式构图的设计等。总体上说,这些作品发生了从万历年间的“图解说明性”图画向天启、崇祯年间的“生活叙事性”图画的转变。春宫画从较为单纯的性技巧说明向反映生活现实与艺术性不断提升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叙事性”的构图模式。这一构图模式的形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其一,艳情小说。晚明时期很多春宫画是艳情小说插画,适应小说插画的需要,将原本说教式的图画变换为生活的实景,从而赋予春宫画以叙事性特征。其二,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庭园人物画”的影响。将人物画画面中主要构图元素:屏风、湖石、假山、花树等重新组合在春宫画画面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发生了转义,拥有了属于春宫画画面表现语言的独特文化含义。春宫画由于其特殊性从而使其作者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对晚明时期春宫画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安徽歙县黄氏家族黄一鸣、黄一楷等版画刻工,以及唐寅、仇英、陈洪绶、汪耕等画家作了力所能及的考察。同时,本研究还对这一时期为春宫画创作提供素材的艳情小说、诗词、戏曲、房中术等作了一定考察。晚明是春宫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晚明时期春宫画的勃兴与这一时期的小说、诗词、戏曲等文学艺术形式均有密切的关联。所以研究晚明春宫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独特视角审视晚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