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proBNP与心力衰竭诊治及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zhu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日益增加,病死率也较高,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问题之一。它是一种以心室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病人能够生存,伴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心衰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早期诊断心衰对于降低潜在病死率及延缓病理生理病程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前,人们对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等,但这些依据中主观成分多,不够准确。临床上迫切希望实验室可以提供客观有效的生化指标,协助心衰的早期诊断。近年来研究发现认为,NT-proBNP(N末端B型钠尿肽原)是反映心功能的重要的神经激素标志物。当心室容积增大或室壁应力增高时由心室肌细胞快速合成并释放入血,其血浆水平在心衰患者中显著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的检测是早期发现心衰患者良好的指标,也是对心衰病人进行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的有效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不全诊断,疗效分析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观察其与心衰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试验组选择2008年2月~2008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确诊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20例,对照组选择同时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做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共46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NT-proBNP与心衰、LVEF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心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随NYHA心功能级别增高,血浆NT-proBNP水平逐渐增高,呈正相关;而LVEF值逐渐下降,呈负相关,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10天后复查血浆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并进行6个月随访发现:血浆NT-proBN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易发生临床终点事件,而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NYHA心功能级别增加而逐渐增高,呈正相关;与LVEF值呈负相关。经治疗血浆NT-proBN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差,而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好。综上所述,血浆NT-proBNP水平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估测具有较高的价值。
其他文献
关于股票收益率预测研究,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在不同目的引导下会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角度。本文的写作是基于投资者方面对股票收益率进行预测分析,笔者希望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
无论英语作为外语还是第二语言(EFL/ESL),其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即有充沛、标准、地道的语言输入。由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因课时设置,教师几乎每天接触学生,教师的
随着桩基工程的发展,桩基的动力学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应力波反射法以其设备轻便、检测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而成为桩基完整性检测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
[背景]:脓毒症是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它是由于感染等因素所致的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严重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脓毒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于机体过度释放细胞因子
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防治的重心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Ni3CoP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得到其优化构型。以过渡态理论为基础,对团簇Ni3CoP优化构型间的异构化反应进行化学动力学与化学
多糖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可德胶(Curdlan)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多糖,其线性大分子结构全部由β-(1→3
人民币入篮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等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人民币入篮,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但人民币加入SDR后,也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金融建设、宏观政策
文章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即建立健全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重视各方面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引领并实现
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最早于1963年在美国首先开始实施。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药典》的附录中收录了该制度。我国于1988年导入了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