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遵循足球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扎扎实实的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使足球水平不断提高。浙江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经济强省,浙江足球却一直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率不高,尖子运动员的产出率较低。因此,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关系浙江省青少年足球运动跃上新台阶的大事。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绿城足球学校、浙江省各地市青少年足球队、浙江省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的运动员、教练员及其培养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从浙江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就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浙江绿城足球学校的五级训练梯队(U-19、U-17、U-15、U-13、U-11)承担着逐级向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和国内其他足球俱乐部输送人才的任务。浙江绿城全运会代表队承担着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运动会的任务。(2)浙江省足球后备人才年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浙江省各地市足球后备人才数量和水平发展不均衡,呈地区性差异,即浙东地区足球后备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水平都优于浙西地区。(3)浙江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十分严峻,成为浙江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目前浙江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采用传统的业余体校“三集中”训练模式的浙江省绿城足球学校、各地市的少体校;采用“体教结合”的形式进行足球训练的中、小学校。(5)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结构和待遇不高、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完善。(6)浙江省青少年足球比赛竞赛制度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层次青少年队伍将比赛作为衡量训练成绩的主要标准,青少年足球后备队伍之间的比赛交流有待增加。(7)浙江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上级领导部门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力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