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网络支付的一种方式,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在我国从其诞生开始,至今不过十二个年头。然而,在经历了早期萌芽、探索发展、高速成长三个阶段之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诸如用户协议中的“霸王条款”、信用担保服务范围不明导致用户资金受损、信用卡非法套现、洗钱等问题逐渐显现。针对上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急需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落实,然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在这一方面可用的依据较少。此外,在研究方面,目前学界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主体性质、沉淀资金、法律风险和监管方面。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责任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对各主体间权利义务的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各方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具体认定以及各方承担责任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论述,最终能够解决目前第三方支付领域法律责任不清的现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参与主体的法律关系,通过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相关概念、主要业务和模式的介绍,从而分析了不同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章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通过对各国在电子资金划拨领域法律责任的规定,从而对我国第三方支付领域法律责任的立法有所借鉴。第三章,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责任分析,从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出现纠纷之后的法律责任归责原则、责任的认定和承担,以及其中应当注意的一些法律问题。第四章,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对前文的分析,提出了该领域我国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并就我国今后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立法在监管、备付金管理、用户权益以及非法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