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公民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因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引发的环境冲突事件在我国呈现蔓延趋势。频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导致公民对政府决策模式的不信任,对政府合法性的不认同,从而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探讨“邻避”风险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邻避风险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假设:存在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风险治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邻避”事件的发生。基于此理论假设,文章重点梳理了垃圾焚烧厂引发的“邻避”现状,并通过对两处垃圾焚烧厂案例的对比分析,探究了利益相关者参与下风险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然后对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进行理论升华,得出结论。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等。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在该部分阐述了作为理论支撑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邻避风险链”理论等,并提出理论假设。第三部分:垃圾焚烧厂的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因垃圾焚烧厂产生的“邻避”现状分析。分析表明:政府、东道主居民、媒体、提供方(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组织是垃圾焚烧厂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城市垃圾焚烧厂引发的“邻避”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第四部分:两处垃圾焚烧厂案例的对比分析。两处垃圾焚烧厂案例中分别表现出的“邻避效应”与“迎臂效应”区别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文章对两个案例中的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做了分别阐述。第五部分:结论与思考。本文研究发现:存在一种能有效避免“邻避”事件发生的风险治理机制,阻断了“实在风险—感知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的风险演化链条,从而将风险形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邻避风险链”阻断机制的架构是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的“嵌套”式结构,阻断机制的原理是风险形态的“压缩效应”,这种“压缩效应”能否实现取决于积极的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邻避风险链”的阻断机制贯穿于三种风险形态的始终,阻断机制的本质是“险控前置”。第六部分: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垃圾焚烧厂引发的“邻避”抗争等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垃圾焚烧产生的污染物不被东道主居民接受,污染物对健康和财产等的潜在的风险引发了东道主居民的集体感知,最终上升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根据“邻避风险链”阻断机制的理论构想,信息要素、利益要素、舆论要素的“嵌套”式结构及风险形态的“压缩效应”等给风险控制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