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在真核生物中也广泛分布,其在细胞的抗逆响应,尤其是在对渗透压、氧化、盐和低温等胁迫的耐受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与微生物低温生长适应性有关,且细菌中已经证实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能调节PUFA低温合成并促进菌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TCS)在真核生物中也广泛分布,其在细胞的抗逆响应,尤其是在对渗透压、氧化、盐和低温等胁迫的耐受上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与微生物低温生长适应性有关,且细菌中已经证实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能调节PUFA低温合成并促进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但真菌中仍未见类似报道。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具有低温生长适应性的产油红酵母—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YM25235菌株中过表达组氨酸激酶基因HisK2301可明显提高YM25235菌株对盐和渗透压胁迫的适应性,还能促进YM25235菌株低温条件下甘油以及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和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两种PUFAs的合成增加,提高了YM25235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说明组氨酸激酶HisK2301可能与YM25235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和低温条件下菌株中PUFA的合成调节有关,但具体的功能还待于进一步分析验证。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对YM25235菌株中HisK2301基因进行敲除,经过胁迫抗性筛选和基因组DNA的PCR验证成功获得了HisK2301基因敲除突变株YM25235HisK2301Δ。功能分析结果显示,HisK2301基因敲除显著降低了YM25235菌株对盐、渗透压和氧化胁迫的耐受性以及低温生长适应性,同时引起低温条件下菌株中甘油和PUFA合成显著下降,LA和ALA两种PUFAs分别从对照菌株中的31.85%和9.56%降到25.51%和5.67%。进一步通过基因回补实验将HisK2301基因转化回YM25235HisK2301Δ菌株中表达,显著恢复了突变菌株对上述胁迫的耐受性,低温条件下甘油和PUFA合成水平也明显恢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HisK2301基因与YM25235菌株的盐胁迫、渗透压胁迫和氧化胁迫的耐受性有关,还与低温条件下YM25235菌株中甘油和PUFA合成调节有关,进而提高了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通过低温条件下甘油合成基因RKGPD1和PUFA合成相关基因RKD12的转录水平变化也证明这一点。此外,HisK2301基因敲除还导致低温条件下RKHog1基因和RKMsn4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也显著下调。结合我们前期的基于RKHog1和RKMsn4两个基因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断:YM25235菌株中基于组氨酸激酶HisK2301介导的低温信号传递以及PUFA和甘油低温合成调节可能与HOG-MAPK信号途径和锌指转录因子RKMsn4也有关,但具体相互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很多研究表明,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种类和含量与微生物对低温、氧化和强光等多种环境胁迫的适应性有关,我们前期分析也显示低温条件下YM25235菌落颜色更红。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低温条件下HisK2301基因敲除对红冬孢酵母YM25235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YM25235菌株中氧化胁迫提高,导致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高,从2.03 mg/g DCW增加到3.54 mg/g DCW,而在基因敲除突变株YM25235HisK2301Δ中提高不显著,但基因回补菌株中也显著提高。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低温条件下四种类胡萝卜素组分中β-胡萝卜素增加尤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可能也与YM25235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有关,而且组氨酸激酶HisK2301与YM25235菌株中类胡萝卜素低温合成调节有关,同样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也证明这一点。总之,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及基因回补方法证明组氨酸激酶HisK2301不仅与红冬孢酵母YM25235菌株在盐、渗透压和氧化胁迫环境下的耐受性有关,还与低温条件下YM25235菌株中甘油、PUFA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调节有关,影响菌株的低温生长适应性,而且基于组氨酸激酶HisK2301介导的低温信号传递并引起甘油、PUFA和类胡萝卜素的低温合成调节还与HOG-MAPK信号途径和锌指转录因子RKMsn4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全阐明红冬孢酵母YM25235菌株中HisK2301介导的甘油、PUFA和类胡萝卜素低温合成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潜在的调节机制,为进一步完全揭示YM25235菌株低温适应性机制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现代射电干涉阵列主要由大量单元望远镜组成,其独特的设计为阵列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快速测量的能力。这些干涉阵列展示更为精细的天空亮度分布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和技术挑战。观测数据规模大幅增加,使得海量天文数据的存储和数值计算成为射电天文研究领域的关键因素。传统单机环境下采用Open MP、GPU+CUDA等方式和现存的射电天文算法耦合性较大,不利于算法的快速移植。在Dask框架下,任务调度策略与射电
胎盘在妊娠期连接母体和胎儿界面,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营养供应、气体和废物交换等。滋养层干细胞(Trophoblast stem cells,TSCs)是胎盘分化细胞的前体细胞,但是调节滋养层干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目前仍然知之甚少。所以,建立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滋养层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对于研究早期胎盘发育和滋养层分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食蟹猴体外延时培养的胚胎中建立了3个食蟹猴滋养层干细胞系,
滇越铁路1901年开始修建,1910年通车,路线自昆明至河口至越南河内至海防,从云贵高原通向大海,是一条轨距为1m且至今仍在运行的百年国际窄轨铁路,在20世纪初被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世界三大高原铁路”。云南省计划以“文化与自然景观中的滇越铁路”申报世界遗产(以下简称“申遗”),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以地质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是遗产要素构成体系中极为重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咖啡、血液及牛奶滴落到桌面上,会形成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的沉积形态,这一现象称为咖啡环效应。本质上咖啡环效应属于颗粒悬浮液液滴在固体基底上的蒸发行为,但由于其在生物技术、医疗检测、电子制造及喷墨打印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和较为广阔的研究前景,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因此,开展液滴蒸发对沉积形态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针对马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地球的气候稳定提供保障,为全球固碳释氧提供基础,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环境等。随着气候急剧变化,城市化进程推进,土地利用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物种极度濒危甚至灭绝。生物灭绝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我国的生物总存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是我国
街景影像变化检测可以从不同视角检测变化信息,且具有独有的立面检测方式,能快速检测城市结构变化和街道场景变化,因而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灾损评估和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街景影像具有场景复杂的特点,采用传统变化检测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街景影像进行变化检测存在总体精度低,错检率高等问题。全连接神经网络可根据影像的纹理、场景等高级语义特征对影像进行处理,已被广泛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区域内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产业集群现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形象地位的有效途径之一。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既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从诞生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个相应的动态过程,决策者应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跟踪和估计品牌发展状况,从而获得长期评价结果,为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其次
细菌与噬菌体的协同进化是一种长久的、动态的、互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菌与噬菌体形成了复杂的攻防机制,对于维持宿主和噬菌体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是产生新基因的驱动力之一。本研究以协同进化第21-40个周期的荧光假单胞菌W-6及其长尾噬菌体VW6S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时期W-6与VW6S的重测序数据,解析噬菌体侵入时W-6宿主菌RNA转录本测序结果,比较不同时期宿主部分基因表达变化量与噬菌体
滥用抗生素污染生态环境,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急需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物。益生菌替代抗生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大量研究证明了益生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益生菌已经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在水产上常利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有关细菌性疾病。乳酸乳球菌是常用的益生菌之一,被公认为是安全的食品级微生物。益生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研究、安全性评价、组学分析益生菌对机体的影响都有助于科学地开发利用益生菌。本论文从健康罗非鱼肠道
出口消费品所处环境类的多样性与环境域的复杂性,导致其产品或服务不满足客户不确定性需求或设计性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风险管理成为出口消费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梳理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口消费品质量风险识别、评估、控制以及对策评价进行研究。(1)首先在综述质量风险评估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现有关于出口消费品质量风险评估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为解决质量风险识别缺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