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基本的自然资料和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具有位置不能移动、总量有限和经济供给稀缺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了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在追求利益的工业化城市建设下,有限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和土地资源环境之间出现了较难调和的矛盾,土地资源已经达到极限负荷状态。因此,进行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可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是百余年来的新淤地,生态系统独特,土地资源丰富,并且该区域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行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对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选题来源于“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调查评价”项目。本文以水土资源承载子系统、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和社会经济承载子系统为基础,科学构建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格网GIS技术,结合文献综合和对比分析方法、数理统计、系统分析法和面向对象分类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2005年、2009年和2014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将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包括水土资源承载子系统、生态环境承载子系统和社会经济承载子系统,并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24个指标因子,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2)土地利用信息获取与统计数据的格网化处理。以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分别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4年、2009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数据;采用GIS空间叠加模型,通过地图代数运算方法,建立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中所需指标数据的格网化。(3)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通过基于格网计算2005年、2009年和2014年黄河三角洲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研究区承载力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不同县区内不同等级土地综合承载力面积比例和平均承载力指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情况较好,较高土地综合承载力地区面积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普遍低于内陆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县区内高承载力区域面积上升明显,而弱承载力均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中,不同县区平均承载力指数大小为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4)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黄河三角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采取分级分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