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被誉为“城市世纪",世界进入“城市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后又一次革命——城市革命,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变革,加紧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近现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而发生。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民工潮”的年流动规模已在2500~8000万之间,①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到21世纪初更高达1.4亿之多。②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是一个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由农村向城市的移民性迁移,第二代移民的出现必然会产生教育问题。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时对于“后发外生”③型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现代社会已是一个全民教育的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流动子女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就更甚,因而问题往往表现得更为尖锐且影响深远。面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流动儿童在城市求学过程所遇到的种种困境,我国分别于1998、2001、2003等年间制定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教育政策法规来确保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连续性。然而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了吗?流动儿童的教室还在流动吗?
为了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对杭州等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执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论文。笔者在文章中首先对现行的教育政策进行剖析、解读,让读者能够从政策中领悟出国家制定政策的真正意图,并且以实证资料和实证调查为基础,以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为依据,从政治、教育和社会等角度来分析教育政策执行的人性价值。面对流动儿童在城市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公"、“不平”等问题,笔者从政策执行的制度、行为等层面着手,挖掘阻滞教育政策执行的深层原因,并且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象征性执行”、“机械性执行"和“功利性执行”等执行失灵现象予以剖析。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以“人力资源"求胜的世界,谁占有人力资源越雄厚,谁就能走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面对我国未来的第二代移民——流动儿童,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提升执行主体的素养,增强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和认同能力,合理控制和利用自由裁量权,平衡各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等解决措施,呼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群策群力,为流动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