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代烃是指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的存在十分广泛。部分卤代烃的大气寿命在几十年到几百年间,它们能传输至平流层作为催化剂破坏臭氧层。同时,部分卤代烃还具有较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对全球变暖亦有较大贡献。因此,卤代烃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痕量污染物。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与渤海相接,距北京、天津400余公里,距青岛300余公里,是联系京(北京)、津(天津)与胶东半岛的枢纽,胜利油田遍布全境。为了探究本地区卤代烃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2月至4月,6月至7月在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开展了两期大气野外观测实验,在站点和油田区共采集了 133个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CCl4和CH3Br外,蒙特利尔议定书受控物种(CFCs、Halons和CH3CC13)的浓度与北半球背景浓度相当。CH3Br和CC14浓度分别高于北半球背景30%和130%。氢氟氯烃(HCFCs)和氢氟烃(HFCs)的浓度约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3 0%-70%。其他含氯、含溴卤代烃由于不受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其浓度远远高于北半球背景浓度(22%-2175%)。大多数蒙特利尔议定书已淘汰物种(CFCs、Halons和CH3CC13)在冬春季与夏季表现出相当的浓度水平,且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近二十年的历史变化趋势也表明这些物种的浓度都处于下降状态。上述结果综合表明,中国对卤代烃的减排行动对于大多数蒙特利尔议定书受控物质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部分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物种,如CC14和CH3Br,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依然存在着较强的排放源。我们同样对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中物种和非控制物种做了上述分析,揭示了它们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各自的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卤代烃的风向和浓度分析表明本站点的卤代烃主要受到西南方向的城镇(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和东南方向的渤海等局地源的影响。此外,站点和油田区卤代烃浓度的对比反映了石油提取和精炼不是卤代烃的重要来源。应用后向气流轨迹模型(HYSPLIT),我们分别对到达本地区冬春季和夏季气团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冬春季,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团主要来自华北平原(34%)、西伯利亚(53%)和中亚地区(12%),其中来自华北平原的气团对本地区卤代烃浓度影响最大。而在夏季,本地区气团主要来自华东地区(60%)、东北地区(26%)、西伯利亚地区(4%)和南海地区(9%),其中来自华东地区的气团对本地区卤代烃浓度影响最大。利用正定矩阵分析法(PMF)源解析的结果显示本地区卤代烃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37%)、海洋排放(23%)、制冷剂和发泡剂(15%)、溶剂使用(15%)和CFCs库泄露(10%)。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卤代烃浓度特征和来源的分析,本研究提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卤代烃浓度水平的资料,证明了中国对蒙特利尔议定书进行了良好的履行,并为进一步治理黄河三角洲地区卤代烃排放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