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统一,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流动性管理是协调安全性和盈利性,防范银行支付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建立起有效的流动性管理体系,才能使金融体系稳定发展。因此,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流动性风险。而现如今在国际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成为困扰银行体系的一大难题,也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点课题。
流动性过剩并非流动性能力的过剩,而是流动性资产过多的存在于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剩可以从三个方面量化分析:第一,存贷差、存贷比的持续扩大;第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居高不下:第三,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量增加及市场利率的偏低。流动性过剩对于银行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都有着危害:一方面,过剩的流动性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恶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过剩的流动性还将抑制央行货币政策效力,激化产能过剩的局面。经过分析,本文从银行自身原因、监管方面原因、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具体地说,银行自身方面的因素有:银行经营缺乏足够的自主性以及对存款的依赖;商业银行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贷款能力的低下。监管方面原因有:不良贷款的剥离、资本充足率要求、信贷控制三方面。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原因有:(1)“双顺差”的背景。(2)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3)投资渠道的狭窄和储蓄存款的增加。(4)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以上内容都属于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使用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以及必要的计量检验。
笔者认为金融创新的一大目的就是控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那金融创新必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影响。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此文的写作。
文章的第三部分正是具体分析金融创新和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是个复杂的概念,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一切金融组织、制度、工具等的变革,狭义的金融创新一般只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文章大致分析了金融创新产生动因,金融创新的分类,国内金融创新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短期融资券、央行票据、资产证券化、理财业务,具体分析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短期融资券具有许多优点,发展迅速,并对银行短期贷款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与此同时,短期融资券也催生了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转变。央行票据几乎是中国独有的金融创新产品,作为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使流动性资产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内部结构之间转移,当央行票据到期赎回的时候又造成了流动性的大规模释放。但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央行票据却不失为一个比较有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资产证券化本来就是应付流动性而产生的金融创新,由于贷款资产的证券化,使得银行贷款资产减少,这将不可避免地对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减少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扩大银行体系存贷差,加重流动性过剩。这也催生了银行改变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结构。另外,资产证券化还对减少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一定的作用。理财业务改变个人金融资产是单一银行存款的局面,把储蓄存款引向股票、存款、基金、债券、寿险等不同的领域。通过影响银行负债,减少储蓄,减少了存贷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创新在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有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可能,也有抑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
文章第四部分是流动性过剩的治理。本部分主要通过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有些收获。
首先,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在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央行近几年的调控动作;在汇率制度改革短期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双顺差”的继续存在将使得流动性过剩继续加重;另外一方面,“脱媒”也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短期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难以改观。这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的治理是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治理流动性过剩的一般措施以及通过金融创新治理流动性过剩。笔者认为,金融创新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核心,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才能在长期内改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具体的措施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一、银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开发新兴的金融工具疏导过剩的流动性:开拓贷款渠道。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增加非利息收入;推进混业经营;给予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权。三、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创新。文章的最后部分是总结部分,对文章的总体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总结。本文的选题紧扣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的脉搏,围绕流动性过剩与金融创新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贡献在于,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分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以具体的数据分析结合必要的计量检验探讨流动性过剩状况。但是,限于篇幅和时间,本文对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还有待深入,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作进一步的研究,若本文有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