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体内驱除原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精粗比条件下(2:8和5:5)绵羊瘤胃微生物在饲料降解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检测了它们对瘤胃发酵参数、瘤胃纤维降解酶、淀粉降解酶以及绵羊瘤胃食糜流通速率的影响。旨在为最大可能的发挥瘤胃微生物的饲料降解能力,有效的对瘤胃微生物进行调控,使瘤胃“趋利避害”提供理论依据。最终,指导我们在家畜养殖和生产中降低饲料成本、节省资源从而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试验分为两个阶段,为分别在两种精粗比条件下驱除原虫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和饲料降解的影响。每阶段选择6只健康状况良好、体重35kg、年龄1.5岁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蒙古绵羊。试验绵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处理组(驱原虫组)。处理组动物隔离饲养。处理组先驱除原虫,再与对照组一同进行采样然后进行样品分析。试验结果如下:研究了不同精粗比例日粮条件下,体内驱除瘤胃原虫对瘤胃微生物种群以及精、粗饲料降解的影响。精粗比2:8时,驱原虫导致绵羊瘤胃内细菌、淀粉分解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P<0.05),而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变化不显著(P>0.05)。精料DM降解率显著增加(P<0.05),粗料DM、NDF和ADF降解率显著降低(P<0.05);驱原虫显著提高了瘤胃淀粉酶活性(P<0.01),显著降低了瘤胃CMCase、滤纸酶和果胶酶的活性(P<0.05),但未影响木聚糖酶的活性,对瘤胃液相和固相食糜流通速率也无影响;同时,驱原虫后瘤胃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pH值、总VFA和乙酸浓度变化不显著(P>0.05),丙酸显著增加(P<0.05)而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当精粗比为5:5时,驱原虫导致瘤胃淀粉菌分解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纤维分解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真菌和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P>0.05)。精料DM降解率显著增加(P<0.05),粗料DM、NDF和ADF降解率未受影响(P>0.05);驱原虫显著提高了瘤胃淀粉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CMCase、滤纸酶活性(P<0.05),但未影响果胶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对瘤胃液相和固相食糜流通速率也无影响;驱原虫后瘤胃pH值显著降低(P<0.01),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同时总VFA和丁酸浓度显著增加(P<0.01),乙酸和丙酸浓度也显著升高(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