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高速发展,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在翻译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文化含量高的词语一直为译者所重视。本文系作者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汉语文化含量高词语英译的研究。 有关汉语文化含量高的词语的英译,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归化还是移植,各执己见。据本文作者之见,如果能综合考虑翻译的目的,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异同,译者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和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的判断等因素,我们就能判断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否最佳。 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的意义。意义即文化信息。文化含量高的词语含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包括所指文化信息和蕴涵文化信息。不少学者只关注所指文化信息翻译的研究。实际上文化词语的蕴涵信息与上下文和源语文化密切相关,更难翻译。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文化词语翻译的研究应该包括所指和蕴涵文化信息翻译的研究。 为了揭示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本文作者将《儒林外史》英译本中的文化词语分成八类,再根据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然后运用翻译理论分析作者的翻译策略及其效果。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应如何处理中国古代文化,译者各有所见。通过对《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统计并运用上述翻译理论进行分析之后,本文作者发现译者采用直译法来翻译《儒林外史》中的大部分文化词语,没有增添很多注释和解释,使中国文化信息包括所指信息和蕴涵信息忠实地传递给了英语读者;对于汉语和英语中只存在部分意义对应的文化词语,译者采用了先直译,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在文末提供注释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对于汉语和英语中意义非对应的文化词语,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来实现汉语蕴涵信息的传递;对于意义非对应的次要文化词语,译者则采用了部分省略或完全省略的方法以保证主要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也非常重视英语和汉语中反映的文化冲突以及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若有文化冲突出现,译者运用英语的文化形象来取代汉语的文化形象,从而实现了蕴涵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综上所述,从译者对于《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来考察,译者忠实于原文的形象,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并有效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统计与分析的结果表明,译者在《儒林外史》的英译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典文本。 本文的结论是,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两种文化的异同乃至冲突、译者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译者对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的预测和接受能力的判断等多项因素密切相关。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再现包括所指文化信息和蕴涵文化信息的再现。翻译策略是否最佳,取决于上述诸种因素。从静态和绝对的角度过分强调移植和归化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文化词语的翻译应该避免移植和归化的任何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