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项目率先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强项之一。早在60年代初,我国山东选手田兆钟就以16.58m的成绩居当时的世界第2位。80年代初,辽宁选手邹振先在1981年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三级跳远比赛中以17.32m获得冠军,接着在第三届世界杯田径赛以17.34m获得第2名,1984年他带伤参加了23届奥运会仍夺得第4名。福建选手陈燕平于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跳出了17.51m的优异成绩,获得三级跳远冠军。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三级跳远水平与世界相比悬殊很大。这种状况已引起广大田径界同仁的忧虑。直到2004年,两员小将李延熙、顾俊杰先后跳出17.09米和17.23米的优异成绩,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男子三级跳远的未来希望。本文以参加2005年十运会男子三级跳远比赛决赛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这八人基本代表着我国目前在该项目的最高水平。将三跳中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运动学参数作为研究内容,并且首次引入上肢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重点研究。对解析后的技术参数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对照,寻求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探索除下肢影响成绩因素外,进一步肯定上肢对成绩的影响也不容置疑。并为此提出建议,寻找改进方法,实施最优化训练。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本次参赛选手在三跳中采取的摆臂姿势为:单足跳为单摆臂、跨步跳为双摆臂、跳跃为双摆臂。从生物力学及运动学角度研究,这种摆臂方式符合该项目特点,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大趋势相同。说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当中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科学化的训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我国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肌肉密度和绝对力量上存在差距。反映出克莱托指数偏小。二、在速度方面,我国运动员体现出速度利用率较低,这也是制约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应加强上肢力量方面的练习,要做到摆动幅度大,摆动速度快为训练重点。为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提供保障。四、在专项力量方面的训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腿部肌肉蹬伸的用力方向掌握不准导致腾起角偏大或偏小;支撑腿退让性工作能力差导致缓冲膝角偏小:起跳腿蹬伸力量不足导致起跳腿膝关节角过小,蹬伸乏力;弱腿起跳蹬伸的能力较差等等。五、本次参赛选手在二跳当中表现出对三跳的比例和节奏的掌控能力较差,过分强调第一跳的远度,而忽视了后两跳水平速度的保持。如果采用“均衡式”或者“跳跃式”技术,将速度上优势保持到最后两跳,那么很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虽然本次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较好的水平,但在专项力量素质和助跑速度等方面还应加强训练,在专项技术方面还要精雕细琢,从而使自己的技术动作更加完善,为创造更好的成绩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