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1893年,Mayo首先报道了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液被定义为急性或慢性脑脊液在硬膜下间隙的积聚。大多数的硬膜下积液都是继发于颅脑创伤,而至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有多种学说,较为人们接受的一种学说是活瓣形成学说:即颅脑损伤导致蛛网膜撕裂从而产生裂口,形成类似单向活瓣的结构,当患者发生咳嗽、喷嚏或屏气等用力动作时,脑脊液经裂口被挤入硬膜下间隙,因蛛网膜贴于脑表面而不能回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硬膜下腔形成积液并逐渐积聚增多。这种机制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原因,如很多非创伤性的原因引起的硬膜下积液,例如,与脑萎缩相关联、高钠血症、脱水剂和利尿剂的使用等,因而其他发病机制还包括高渗透压学说、脑萎缩学说、颅内压平衡失调学说等。但是,研究结果认为形成硬膜下积液最终共同通路都是跟硬脑膜-蛛网膜界面分离而形成潜在的硬膜下间隙有关。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也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因积液多发生于枕部着地受力的对冲部位,故多在幕上额颞区,极少发生于幕下,可与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同时存在。过去认为其发病率较低,约占颅脑损伤的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CT和MRI在临床上应用的普及,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有报道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5–20%。硬膜下积液同时也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按发生部位可分3种类型:(1)去骨瓣同侧硬膜下积液;(2)去骨瓣对侧硬膜下积液;(3)双侧硬膜下积液。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头晕、恶心等非典型症状;但是随着积液量的不断增加,患者逐渐表现出局部脑组织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意识进行性恶化、瞳孔散大及锥体束征阳性,需急诊行手术治疗。  过去临床上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仅凭借从受伤到积液发生的时间将其分为急性(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伤后4天-3周内)和慢性(伤后3周以上)三种类型。一般急性较少见,无包膜形成,慢性可有包膜包裹,转化为硬膜下水瘤。复杂多样的发病机制导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这种仅仅根据发生时间的简单直观的分型方法对于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提示病情的转归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近年来国内刘玉光、吴承远等学者在观察总结大量病例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头颅动态CT检查,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分为四种类型:(1)消退型:动态观察积液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临床症状及体征也随之好转,一般多见于青壮年患者;(2)稳定型:动态观察积液量4周内基本没有变化,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无明显变化,此型多见于老年患者;(3)进展型:积液量呈进行性增加趋势,且相应的临床神经症状逐渐加重,多见于儿童与婴幼儿患者。(4)演变型:动态观察可发现积液增多导致桥静脉受牵拉断裂而演变为硬膜下血肿。此分型方法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转归相互融合,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对每个类型的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救治率,现已被广泛接受。  临床上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而大多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只有轻度的头疼、头晕症状,少有严重脑组织受压和颅高压等症状和体征,加之此病本身具有自愈性,因而临床选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并不高,大多数的轻症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或好转,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少部分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几种手术方式包括:(1)钻孔外引流术;(2)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3)开颅积液包膜切除及蛛网膜造瘘术;(4)减压区皮瓣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外引流术。  研究目的:  1.探讨颅脑损伤后未去骨瓣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  2.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患者144例(男性84例,女性60例),其中颅脑损伤后未去骨瓣硬膜下积液的患者98例(男性56例,女性42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患者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动态头颅CT检查将入选的患者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演变型4种类型。消退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均未行手术;稳定型患者根据有无手术指征选择行保守或手术治疗;进展型和演变型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  1.经过随访发现,共98例颅脑损伤后未去骨瓣硬膜下积液患者,63例患者治愈,31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治疗有效率达95.9%。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积液量没有减少;1例患者经治疗后加重,积液量较前增加;2例患者复发;无死亡患者。  2.46例颅脑损伤去骨瓣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31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2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治疗有效率达93.5%。2例积液位于去骨瓣同侧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改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后积液消失;1例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的患者术后多次复发,改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后积液量明显减少;无治疗后加重以及死亡患者。  实验结论:  临床上按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方案,可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我中心应用单侧双孔高低位钻孔引流术和减压区静脉留置针穿刺外引流+加压包扎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制备方法及晶粒尺寸对Cu-50Co块体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通过控制球磨时间和液相还原法(LPR)通过控制表面分散剂的添加量,再借助真空热压技术
背景:酶学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是解决实验室间结果可比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每个试剂公司在生产试剂时,试剂缓冲液种类选用的不同,缓冲液浓度的不同,以及样本∕试剂体积比的不同,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飞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
以TA15钛合金粉末为原料,锻造TA15钛合金板料为基材,采用激光复合制造技术制备实验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O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观察试样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对试样
以高纯超细CdTe粉体为原料,采用真空热压法,对工艺进行正交化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得到制备高致密度,晶粒度均匀CdTe靶材的工艺制度.以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压力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