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广西毛南族、瑶族和苗族成年人的骨密度、体成分、代谢性疾病及生活习惯等的调研,分析当地居民的骨密度现状及民族差异,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为少数民族成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对象和方法随机选取广西环江县毛南族成年人425人(男性178人,女性247人),大化县瑶族成年人565人(男性293人,女性272人),融水县苗族成年人415人(男性206人,女性209人)。追溯其三代均为同一民族,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其右侧跟骨的骨密度,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成分,测量血压血脂及收集基本资料等。结果:1.民族比较:(1)骨质指数和T值:无论男性、女性或整个群体比较,均是瑶族最高,其次是苗族,毛南族最低(P<0.01),各民族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瑶族最低,苗族次之,毛南族最高(P<0.01),各民族间的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性别差异:(1)骨质指数:毛南族、瑶族、苗族男性的骨质指数均高于女性,其中毛南族和瑶族男女性的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T值:毛南族男性高于女性,而瑶族、苗族男性低于女性,其中苗族的性别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3)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毛南族男性低于女性,而瑶族和苗族男性高于女性,但各民族男女之间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变化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三个民族男、女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呈现出逐渐上升或波浪式上升的变化特点,在370岁年龄段达到最高峰。4.危险因素:相关分析发现,骨密度与体重、去脂体重、体脂肪率、躯干肌肉量、四肢肌肉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民族和年龄等因素后,高血压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存在民族差异,毛南族无论男女,均比瑶族和苗族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2.骨密度存在性别差异,毛南族、瑶族男性的骨密度均优于女性,而苗族男性的骨密度却低于女性;3.毛南族、瑶族和苗族男女性在40岁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4.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