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湿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它不仅直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洪水、控制污染和降解污染等环境调节功能,被喻为“地球之肾”。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2006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探寻引起这些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而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首先,在《湿地公约》中湿地分类系统的基础下,借鉴国内外前人的研究,结合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特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分类系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软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20年来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人工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天然湿地的比重在降低。其中,滩涂和柽柳灌草丛景观明显萎缩。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加剧,斑块类型更加多样化,湿地景观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类型转化。其中,18.1%的芦苇草甸转化为农田;26.6%的翅碱蓬草甸转化为盐田;11.9%的芦苇沼泽转化为芦苇草甸。然后,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结合等级结构湿地分类图,以压力-状态-响应为概念框架模型,选取活力、组织、弹性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度为0.6168,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等级划分标准,目前近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属于第2等级——健康状态。最后,探寻影响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化的过程中,受到自然方面和人为方面演化驱动力的共同作用。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支持,进一步为湿地规划和重建服务。科学地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可为进一步揭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机理,阐明健康保护和恢复机制,加强基于管理目标的湿地管理和保护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