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群》和《东北文学》是1945年创刊于东北的两个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文学杂志,在论文中将其作为主要的样本和线索展开研究,根据事实层面的争议和分歧来加以梳理和推导,进而勾连并总结光复后东北文坛的建设实践状况。不仅可以从微观上还原历史情境、接近文学现场,同时也是对光复后东北文学场域内复杂变幻的潮流态势作以观照和探察。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将《新群》《东北文学》置于光复情境下进行比较分析的意义及价值,通过进行文献综述,展现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程和大致脉络。第一章主要阐述在“八一五”光复的背景下东北文学进入新的阶段,文学界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多个文化团体,并根据各自的文学倾向、政治态度进行着靠拢和分化,且出版各自的文艺刊物进行发声。《新群》《东北文学》作为较早创办的刊物,提出了对文坛建设的构想,实践了各自的文学期待。同时在作家的文学生涯中也进入了又一创作阶段。第二章中围绕作家在杂志中对伪满创作经历的记述及对东北沦亡后人民苦难生活的文学书写展开。日本殖民者在统治中对作品内容和思想进行严密的审查,作者稍有对其不利的言论便会被投入牢狱,在杂志中便有讲述这段经历的作品。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也将民众的苦难写入小说,谱写了一曲东北沦亡的悲歌。另一方面,在杂志中作家也对国难中所折射出的阴暗面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透视和反思。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新群》《东北文学》在文学观念上发生的碰撞,即对于同一对象的不同观点和判断。在第一节中对《新群》中《王荆山及其叭儿狗》引发的争议及《东北文学》对此的评论文章进行剖析,将对待财主的两种态度作以对比,进而对文学的工具论与“无意义的文学”展开探讨。在第二节中主要梳理了杂志中有关“伪满作家”与“奴化思想”所产生的争议,在矛盾中一方面体现了沦陷时期作家注定背负的历史包袱,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种信号预示着作家之后的文学命运。第三节分析了两份杂志在总结沦陷时期作家作品时所表现出的相异的文学评判标准。第四章对《新群》《东北文学》的文学类型进行辨析,进而探讨了其所代表的文学道路在战后东北文坛中的态势与走向。《新群》继承了鲁迅的革命批判精神,以文艺大众化、工农兵文学为指向,体现了由左翼文学向工农兵文学过渡的阶段特征。《东北文学》重续了五四新文学有关人的启蒙与解放的命题,同时也呈现出忧郁、感伤的抒情色彩。结语总结了两份杂志所体现的文学分歧与东北文学在光复后的走向,探讨这一段文学经历对作家的影响以及对东北文学所产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