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民工进城、返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迅速提升,农民流动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供应的不足,而且加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转变了城乡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位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平原村庄为分析单位,以国家、村庄、外出农民工的动态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历史及制度变迁角度,并以梅林村三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演变历程为线索,考察三代农民工在社会经济特征、务工动机与目的、务工的行为逻辑等方面的分化变动。三代农民工的流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流动初始,农民因穷思变离开村庄寻求生存。农民工在此过程中被动离开村庄进城务工,扮演的是生存者角色。二是流动中期,农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追逐个人利益。受市场开放、竞争观念熏陶,农民工的经济意识逐渐觉醒,并试图通过理性化、制度化的方式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三是流动新时期,农民主动走进城市寻求发展。新时期农民工向往家庭幸福美满、功成名就的城市生活,把进城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其生活型和经济型并存特点兼具。本文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梅林村农民为何外出农村流动至城市打工?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流动的行为逻辑及变化趋势?文章通过对梅林村三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变迁历程及其变迁路径的动态关系考察得出结论:梅林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是一个内外力互动的结果,是在农村人地矛盾、城市劳动力短缺、制度结构变迁以及农民理性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农民工外出流动过程从最初的消极被动状态逐渐转化为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积极寻求改变的动力机制,农民工走进城市不再是因为生存被迫而呈现为寻求其自身发展前途的理性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民工潮”的势头尚未退去,“民工荒”又接踵而至,农民工出现了回流的趋势,这是劳动力二次迁移的正常现象。究其原因与他们在城市的适应情况密切相关,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原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和家庭的因素。农民工的终结在于“农民工市民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还不高,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此,农民工现象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