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被视为幕后推手的影子银行体系开始备受关注。影子银行具有着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信用创造、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却没有被到纳入监管体系范围内,它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效率和活力提升,但同时也使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剧。美国次贷危机巨大的破坏力和波及范围,显示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力。我国影子银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逐渐兴起,2010年采取量化收缩的货币政策更是助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膨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以证券化活动为中心并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不同,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缺少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影子银行虽与国外有着相似的定义,但是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源于金融监管措施不断强化背景下的监管套利。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竞争、互补与合作的关系,其快速发展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带来了“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对培育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没有纳入常规的监管体系,其蓬勃发展会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复杂,给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货币政策当局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与规范比重,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本着管理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出发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力争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建立规范、透明的发展趋势,但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完备性和可预期性仍有待提高。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影响和风险分析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但现有的对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关系的研究,多是从信用创造机制角度分析的,开展实证检验的相对较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影子银行的特殊性,探索现阶段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导论详细描述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从供给、需求以及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成因,深入探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发展现状以及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在详细梳理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影子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进而阐述我国影子银行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四部分就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选取合适的变量和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对信贷渠道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支持作用,但短期内有可能助推通货膨胀。最后,在第五部分,基于前文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监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