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参与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从根本上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课堂参与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必要保证。中等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占一个班级的绝大多数,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中等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的中间地位使其产生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中等生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由于其成绩的不突出,常常被教师置于遗忘的角落。因此,研究中等生的课堂参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中等生”和“课堂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笔者从课堂参与的“行为说”出发,将中等生的课堂参与划分为倾听、质疑、回答、讨论、操作和练习六大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某市市内四区各一所公立初中选取若干中等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调查了初中阶段的中等生课堂参与的整体情况和具体情况,总结出中等生课堂参与的特点,并对个别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中等生进行了访谈。笔者发现中等生在课堂参与中存在着形式比较单一、内部动机不足、方式消极被动、层次相对较浅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中等生要认识自我,正确定位;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自信,主动参与;深入思考,敢于质疑。教师要给予中等生更多的关爱;激发中等生的内部参与动机;消除中等生课堂参与的顾虑;提供丰富多彩的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