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新风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通过复杂情境的创设、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适宜的运动负荷、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等能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融入核心素养DNA以后产生的优秀成果,是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做出的非常有价值的尝试。本研究为验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其次,基于心理测量学范式,研制《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为评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教学效果提供工具;再次,采用《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对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长三角地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年级、性别和地区差异,为实验研究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实验干预方案,检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研究一:目的:研制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中小学生健康行为评价量表》包含“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情绪调控”、“环境适应”4个维度;《中小学生体育品德评价量表》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3个维度;《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量表》和《初中生运动能力评价量表》包含“运动认知”1个维度,《高中生运动能力评价量表》包含“运动认知”和“体能状况”2个维度。各分量表标准化α系数最低为0.786,最高为0.938。根据修正指标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良好适配的标准。结论:《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构与数据拟合度较好,可以作为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研究二: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为实验研究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运动能力:五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初中年级差异不显著,高一显著高于高二;各学段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上海小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初中生地区差异不显著,江苏高中生运动认知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地区,浙江高中生体能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健康行为:不同年级小学生部分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初中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各维度均差异显著;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在部分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小学生和高中生各维度均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初中生部分维度差异显著。体育品德:不同年级小学生部分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初中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各维度均差异显著;不同性别中小学生部分维度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小学生和高中生各维度均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初中生部分维度差异显著。结论:长三角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存在年级、性别和地区差异。男生运动能力和体育精神普遍好于女生,随着年级增长,女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普遍低于男生,上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研究三:目的:验证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结果:经过12周的教学实验干预:与对照班相比,小学实验班男生运动认知、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体育品格及女生腰臀比、环境适应指标不显著,其他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初中实验班男、女生健康知识掌握与应用,女生腰臀比、体育道德指标不显著,其他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高中实验班男生坐位体前屈和女生体脂肪率不显著,其他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能够改善中小学生的体成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肺功能、速度、力量、灵敏等体能水平,提升中小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运动认知、体能认识水平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