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不同的环节而导致的病变。其中,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分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两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已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中的脂质氧化后形成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或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inimally 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mm-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体外实验证实,oxLDL能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TNF-α;激活NF-κB,还能通过产生自由基激活NF-κB。mm-LDL能诱导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激活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本组前期的实验也发现,mm-LDL可以通过NIK-IKK途径激活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NF-κB、促进PDGF-B表达。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的效应物质是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Ang Ⅱ的大部分功能如收缩血管、刺激生长因子分泌等都是通过1型受体(AT1)介导的。科素亚(losartan)是一种已经在临床上应用的AT1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它和AT1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选择性且没有激动剂活性。有研究发现,抑制NF-κB的激活能减轻Ang Ⅱ引起的炎症损伤;Ang Ⅱ还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PDGF。本组前期的体外实验也发现,Ang Ⅱ能激活ECV304细胞的NF-κB,使之发生核转位并促进PDGF-B表达。 核因子NF-κB由p65(RelA)、p50(NF-κB-1)、c-Rel、RelB、p52(NF-κB-2)、v-Rel、c-Rel、果蝇Drosal以及Dif蛋白组成一个转录因子家族。它们的氨基末端有一保守的300个氨基酸残基的Rel同源性结构,由DNA结合结构域、二聚化结构域、细胞核定位结构域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等组成。其羧基末端的同源性较差,是一个酸性的活化结构域。在失活状态,它们通常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形式聚集于细胞质内并与一抑制性亚基I-κB形成复合物。当I-κB亚基被磷酸化后,NF-κB蛋白即被蛋白酶体降解并从NF-κB-I-κB复合物上释放,而后激活的NF-κB易位进入细胞核,与DNA靶序列结合参与调控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