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前提,这两个会计信息特征同时得到满足是很难的。当两者发生背离时,牺牲可靠性优先选择相关性成为目前会计准则制定的趋势,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便是这一趋势的体现。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的肯定主要原因也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比历史成本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我国在2007年1月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在我国受到万众瞩目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遭受到很大的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真的像准则制定者期望的那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面对这样的疑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金融行业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分成基础部分、理论部分、实证部分、政策建议四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是绪论,对公允价值会计以及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国外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以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成熟阶段,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持,价值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结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相比较更具有价值相关性。理论部分首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和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由于各国对公允价值定义的不同,依据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确立了本文采用的概念。同时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状况。然后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理论界定,明确了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是基于准则制定的角度进行的,它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综合考虑。最后对包括市场有效假说理论、决策有用理论以及净盈余理论等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做出阐述。实证部分包含了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设计部分,选取了金融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做出一定的修正,得出三个本文研究所需的模型。实证检验部分对所选取的变量分模型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无论是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还是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都与股价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两者的公允价值信息均具有价值相关性。政策建议部分在相关研究结论基础上,针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不存在活跃资本市场的条件下,完善和健全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政策;估值技术和估值管理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对不确定信息的披露方式和内容进行完善等几点建议,对以后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