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CBA)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POBA)对解除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病变的近、远期血管造影结果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影响,评价CBA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2月-2002年11月首次行PCI术后经CAG证实有支架内再狭窄的87例住院病人,其中男58例、女29例、平均年龄68±6岁。按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所用球囊不同,分为CBA组(45例),POBA组(42例)。分别比较支架内再狭窄平均管径、不同部位再狭窄发生率以及术后即刻及6个月定量冠脉造影评价两组平均最小血管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 MLD)、狭窄度(diameter stenosis ,DS )、再狭窄率(restenosis rate )及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病变部位、病变血管直径和血管病变长度等方面均无差别,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术前3天常规应用阿司匹林300mg日一次,氯吡咯雷75mg 日一次,各组于导管室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所有右侧桡动脉Allen,s试验阳性的患者首选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对于桡动脉痉挛,或造影显示右侧桡动脉高度迂曲、<WP=4>狭窄、畸形等原因不适合桡动脉为途径时,则改为右侧股动脉途径。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6F的桡动脉或股动脉鞘。应用4F造影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的结果来选择指引导管,根据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长度和内径选择切割球囊,球囊/血管内径=1.1~1.2:1.0,切割球囊的长度为10mm;切割球囊的扩张压一般为6~8atm,扩张时间为20~40秒,如果一次扩张的效果不满意,可进行第二次扩张,直到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小于30%为止,每次扩张之后,球囊抽负压回缩的时间不低于20秒,方可进行下一次操作。同样POBA组亦根据病变长度和相应的血管直径来选择球囊,球囊/血管直径为1.0~1.2/1.0,普通球囊的扩张压8~16atm,扩张时间一般为30~90秒,如果残余狭窄<30%即为成功,否则反复进行扩张或更换较大的球囊进行扩张。有4例病变因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 ,CB)不能通过病变,预先使用小球囊进行予扩后,再行CBA。术后6个月左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复查,并记录相应的数据。并对冠脉造影图象进行定量冠脉造影分析(quantitaive coronary analysis,QCA),用导引导管校定,对病变血管冠脉狭窄处自动构边,获取QCA有关参数。随访时和采用CBA时的投照角度相同,完成随访造影后,两位技师采用双盲测量后,取平均值,测量的参数有:参考血管的内径、病变的长度、MLD、狭窄的百分率。 结果:随访的病人68例,其中男5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5岁;CBA组38例,POBA组30例;平均随访的时间CB组182± 22天,POBA组172 ± 26天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冠状动<WP=5>脉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即刻MLD的变化为 :CBA组从术前的0.63±0.22mm增加到术后的2.72±0.33mm,P<0.05;POBA组从术前的0.61±0.21mm增加到术后的2.68 ± 0.32mm P<0.05,DS从术前的78.95±6.57%减少到术后的18.6±12.4%,P<0.05;POBA 组从术前的79.38±6.06%减少到术后的21.4±13.7%. 两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CBA组最大扩张压明显为低(8.36±0.98atm vs 14.72±4.65atm,p<0.05)。6个月造影结果分析显示,CBA组MLD明显大于POBA组(2.17±0.70mm vs 1.70±0.63 mm, p<0.05)、狭窄度明显小于POBA组(27.6 ±17% vs 47.2±20.9 %,p<0.01),晚期丢失CB组为0.57±0.49; POBA组为0.99±0.57 再狭窄率低于POBA组(26.1% VS 40.3%,p<0.05)。TLR CBA组为13.2%,POBA组为16.7%,统计学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同POBA相比CBA治疗支架内再狭窄,能以较小的扩张压力获得较大的MLD,而且远期的再狭窄率明显比POBA降低,因此认为CBA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的;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没有出现冠状动脉穿孔等并发症,证明CBA和POBA一样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