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次髎穴对脊髓横断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功能、膀胱组织学、膀胱组织ICC数量以及C-kit蛋白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次髎穴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使用改良脊髓完全横断法制作脊髓全横断SD大鼠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T10水平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待大鼠渡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1次/日,连续14天。电针14天后所有大鼠测尿流动力学,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功能的变化;然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PCR检测C-kit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分析ICC数量变化。
结果:
1.尿流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变化: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模型组增(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对照组增加(P<0.05),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模型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变化:对照组:粘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膀胱壁增厚,粘膜上皮增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及肌层增厚,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细胞间间隙增宽;电针组较模型组膀胱壁、固有层、肌层增厚程度减低,粘膜上皮增生程度减轻,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散在浸润,肌细胞轻度肥大,肌细胞间间隙较模型组减小。
3.Western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内C-kit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C-ki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实时荧光PCR检测C-ki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C-kit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C-kit基因表达量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免疫荧光分析膀胱组织ICC数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ICC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CC数量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通过T10水平完全横断脊髓,构建了一个符合临床病理状况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
2.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能改善膀胱功能及膀胱壁的重塑。
3.电针次髎穴可能通过抑制C-kit基因、蛋白的表达,减少ICC数量,影响异常信号在膀胱中的转导,从而降低膀胱逼尿肌兴奋性,减少膀胱无抑制收缩。
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使用改良脊髓完全横断法制作脊髓全横断SD大鼠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T10水平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待大鼠渡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1次/日,连续14天。电针14天后所有大鼠测尿流动力学,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功能的变化;然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PCR检测C-kit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分析ICC数量变化。
结果:
1.尿流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变化: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模型组增(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对照组增加(P<0.05),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模型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变化:对照组:粘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膀胱壁增厚,粘膜上皮增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及肌层增厚,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细胞间间隙增宽;电针组较模型组膀胱壁、固有层、肌层增厚程度减低,粘膜上皮增生程度减轻,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散在浸润,肌细胞轻度肥大,肌细胞间间隙较模型组减小。
3.Western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内C-kit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C-ki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实时荧光PCR检测C-ki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C-kit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C-kit基因表达量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免疫荧光分析膀胱组织ICC数量: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组织ICC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CC数量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通过T10水平完全横断脊髓,构建了一个符合临床病理状况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
2.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能改善膀胱功能及膀胱壁的重塑。
3.电针次髎穴可能通过抑制C-kit基因、蛋白的表达,减少ICC数量,影响异常信号在膀胱中的转导,从而降低膀胱逼尿肌兴奋性,减少膀胱无抑制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