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纳米硒因其高效低毒特性已成为硒补充剂研制的热点,但其极不稳定、易聚集转变为灰黑色硒而失去活性。为提高纳米硒稳定性,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红茶、普洱茶,英红九号黄茶,福鼎大白白茶,岭头单丛乌龙茶,南昆山毛叶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六大茶类多糖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Vc)与亚硒酸钠(Na2Se O3)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稳定分散的纳米硒;从中选取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普洱茶
【基金项目】
: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费(CARS-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硒因其高效低毒特性已成为硒补充剂研制的热点,但其极不稳定、易聚集转变为灰黑色硒而失去活性。为提高纳米硒稳定性,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绿茶、红茶、普洱茶,英红九号黄茶,福鼎大白白茶,岭头单丛乌龙茶,南昆山毛叶绿茶、红茶等不同品种、六大茶类多糖为模板,利用抗坏血酸(Vc)与亚硒酸钠(Na2Se O3)的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稳定分散的纳米硒;从中选取不发酵的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的红茶、后发酵的普洱茶,探究反应物配比、模板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纳米硒稳定性的影响,建立相应的茶多糖-纳米硒制备方法。进而以绿茶多糖-纳米硒和普洱茶多糖纳米硒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多普勒测速、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其基本形貌、结合方式、价态等特性,以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 G2、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为体外肿瘤细胞模型评价抗癌活性,以人正常肝细胞L-O2为体外模型评价毒性;选出对癌细胞有较强抑制增殖的绿茶多糖-纳米硒,研究其纯化前后对稳定纳米硒的不同,进而研究绿茶多糖-纳米硒诱导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的相关机理,利用RNA-Seq技术对可能的细胞通路进行了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并表征5个茶树品种、六大茶类茶多糖-纳米硒的基本特性六大茶类、8种茶样茶多糖均为多糖-蛋白复合物,以其为模板,均能制备出纳米硒悬液,但其稳定效果不同;其中,普洱茶多糖-纳米硒分散稳定性最好,粒径约为25~75 nm,Zeta电位值大于50 m V,静电稳定性高,纳米硒粒子呈球型。2、优化了云南大叶种绿茶等4种茶多糖-纳米硒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的4种茶样制备纳米硒的优化条件:均为先添加Na2Se O3;云南大叶种绿茶多糖-纳米硒的Vc:Na2Se O3反应配比为4:1,绿茶多糖模板添加量为500 mg/L,分离方式为反应前透析;云南大叶种红茶多糖-纳米硒的Vc:Na2Se O3反应配比为6:1,红茶多糖模板添加量为400 mg/L,分离方式为反应前透析;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多糖-纳米硒的Vc:Na2Se O3反应配比为6:1,模板添加量为750mg/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0.5 h,分离方式为反应后透析;岭头单丛乌龙茶多糖-纳米硒的Vc:Na2Se O3反应配比为6:1,模板添加量为500 mg/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0.5 h,分离方式为反应后透析。3、以动态光散射、多普勒测速等技术表征了云南大叶种绿茶、普洱茶多糖-纳米硒的基本特性云南大叶种绿茶、普洱茶多糖-纳米硒的静电稳定性高,纳米硒颗粒表面由球型颗粒紧密堆积,含有Se、C、O元素,Se含量分别为97.27%、97.57%;多糖等的-OH与蛋白质中的-NH2以及多糖中的-C=O-通过诱导效应与硒结合,稳定分散纳米硒;且其均为零价无定型红色单质硒;硒浓度分别为11.20、11.41 mmol/L。4、研究了云南大叶种绿茶、普洱茶多糖-纳米硒对4种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的毒性不同形式硒对HCT116、MCF-7、Hep G2、LNCap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在测定的4种肿瘤细胞中,HCT116细胞对不同形式硒敏感性均最强;在不同形式硒中,无机硒对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50值为11.81μM;纳米硒中,绿茶多糖-纳米硒对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普洱茶多糖-纳米硒,其IC50值为16.50μM。当纳米硒的浓度大于250μM时,对人肝L-O2正常细胞有损伤。5、纯化绿茶多糖并研究纯化前后绿茶多糖-纳米硒抗癌活性及相关机理绿茶多糖经过DEAE-cellulose52柱层析后,得到TPS-Ⅰ、TPS-Ⅱ、TPS-Ⅲ、TPS-Ⅳ4种组分,其中TPS-Ⅲ得率最高,为26.49%;其单糖组成是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木糖:岩藻糖=80.02:7.78:6.78:3.02:0.86:0.23:0.19,分子量分布为1696~210389 Da。纯化前绿茶多糖-纳米硒抗癌活性强于纯化后绿茶多糖-纳米硒,且绿茶多糖-纳米硒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HCT116细胞增殖,但不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发挥作用。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推测是通过p53通路导致细胞死亡的。
其他文献
龙眼核是龙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多酚等活性物质。本研究以龙眼核为原料,用70%乙醇进行粗提后,探究4种大孔树脂、解吸液乙醇的浓度和p H对龙眼核多酚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效果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大孔树脂纯化后的龙眼核多酚主要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龙眼核多酚对玉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并从龙眼核多酚与玉米淀粉、龙眼核多酚与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入手,对
本研究以差异儿茶素代谢的南昆山毛叶茶(MY)和英红九号(YH)为材料,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角度揭示两材料在代谢物组成及对应酶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并对类黄酮物质及其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儿茶素合成通路差异表达的关键酶基因ANR,进行基因克隆与比对分析,测定比较原核表达酶的催化功能差异,发展ANR基因特定抗体并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其在两研究材料中翻译水平的表达差异,经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病原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中,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不遵循休药期规定等,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准确、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用于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抗生素为目标分析物,利用两种固体基质电喷雾质谱技术对牛奶和蜂蜜中的多类抗
农药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地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以有机磷为代表的农药的使用量剧增,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不可忽视。目前针对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多集中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表面的农药残留检测上,并且检测样品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对农田水体中有机磷农药直接进行检测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是基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
为探究南昆山毛叶茶活性成分的功能特性,本研究以南昆山毛叶绿茶为材料,通过30%乙醇/乙酸乙酯提取,采用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3种多酚单体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鉴定单体结构;采用DPPH、ABTS、FRAP和ORAC四种化学方法、CAA法及L-O2肝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法,综合评价了3种多酚单体物质的抗氧化活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传统的食药用真菌,因其具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药理活性,在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已被广泛作为民间滋补食品。多糖作为蛹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及减肥等功效。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在改善老年人和癌症患者的身体免疫防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蛹虫草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调节活性,本论文先利用大孔吸附树脂
我国是一个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用油产量可达2722万吨,国内消费油脂可达3284万吨,其中,花生油在油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年产量可达300万吨。花生油的营养非常丰富,除了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之外,还含抗衰老成分,不仅能够有效延缓人体大脑功能的衰老退化,而且花生油含锌量是菜籽油、豆油和色拉油的数倍,对公众补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花生油加工储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极易被黄曲霉毒素(Aflat
本研究以巨大口蘑不同发育期子实体为实验材料,分析8个不同发育期子实体采后贮藏期间的褐变度、相关酶活性、酚类底物、活性氧代谢、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巨大口蘑原基期、幼菇期、中菇期、半球期和卷边期的子实体进行有参转录组测序,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探明了巨大口蘑子实体不同发育期褐变差异的机理及其与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关系,从而明确了相关酶表达调控的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巨大
纤维素类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唯一碳资源,通过热化学方法将纤维素类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基本化工原料是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根据超临界有机溶剂与催化剂对纤维素液化的优点及其协同作用,本文采用超临界乙醇为有机溶剂、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为催化剂协同液化纤维素,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反应温度、TEMPO用量、反应时间等)下,纤维素的液化进程,并利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
本论文通过γ射线辐照制备纳米Ag,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2WO6-TiO2(以下简称BT)异质结,再通过沉积手段制备Ag-Bi2WO6-TiO2(以下简称ABT)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将制备的ABT光催化剂负载到淀粉薄膜基体上,构建出兼具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和抗菌功能的ABT/淀粉复合薄膜材料。详细研究ABT光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负载方式和用量对ABT/淀粉复合膜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乙烯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