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海东部新城位于威海中心城区以东8公里处,北接黄海,海岸线总长度约8公里,分布有沙质海岸、基岩海岸、河口海岸三种海岸类型。海岸带常年盛行北风,受风沙侵袭,沙滩流动性大,海水侵渍和地下水侵蚀倒灌,不仅表层积盐重,且底土含盐量也很高;海岸带近海区域建有大面积的养殖池,海岸带内有部分人工构筑物和沙滩养殖池。海岸带植被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开发的共同作用,海岸带植物呈现严重退化情况。威海东部新城海岸带植物的修复,对于该海岸带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提高游憩观赏性,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威海东部滨海新城海岸带现状植物的调研和分析为基础,借鉴适宜的工程技术方法,筛选出适宜该区域生长的修复性和观赏性植物资源,并应用于最终的种植设计方案中。这些研究旨在为胶东地区的海岸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滨海地区海岸带绿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课题研究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获得了威海东部滨海新城的现状植物种类及其分布。通过对东部新城海岸带三种类型海岸的调研统计,组成海岸带的植物共有12科21属22种。其中,禾本科6种(占所有种数的27.3%),豆科3种(占13.6%),藜科和菊科各2种(占9%),其余均为单科单属单种(各占4.5%)。按照植物生活型分类,乔木种类最少,仅黑松(Pinus thunbergii)、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3种,黑松(Pinus thunbergii)为绝对优势种;其次为灌木,共 5 种,以柽柳(Tamarix chinensis)、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荆条(Vitex negundo)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最多,为14种,其中以碱蓬(Suaeda glauc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为优势种。2.提出适用于威海东部滨海新城海岸带的种植工程技术方法。沙质海岸土壤具有盐碱度高、缺水、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针对不同的沙滩宽度和高差,选取不同的工程方法来降低土壤盐碱。如增加喷灌设施、平整土地、铺设隔盐层,局部更换客土等方式。基岩海岸土壤层相对较薄,保水力差,采用平整土地的方法降低海岸坡度,增加保水力,植被种植后多增加幼林抚育的次数,以保障幼林的成活。河口海岸由于养殖池的大面积建设,90%的滩地被侵占,因此采用人工填土的方式恢复基本的土壤基底后再进行植物的修复。3.提出威海东部滨海新城海岸带植物种植设计方案。现状海岸带植物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保留。海岸带现状植物具有种类单一、结构简单、分布散乱等特点,但仍有部分植物十分适宜该海岸带生长,如沙质海岸的碱蓬(Suaeda glauca)、柽柳(Tamarix chinensis)、黑松(Pinus thunbergii),基岩海岸的黑松林、麻栎林,应尽量原地全部保留。经过梳理后,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的修复。针对海岸带现状植物物种贫乏的问题针对性的选取部分修复性植物和观赏性植物用以修复海岸带。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挑选适宜该区域生长的修复型植物及观赏型植物,增加该区域植被多样性。海岸带整体选用修复性植物,此类植物多具有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肥力、保水力等作用。沙质海岸大面积种植以胡枝子(Nitraria tongutorum)、白刺(Lespedeza bicolor)、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等植物,不仅十分适宜该处的自然条件,且对土壤的盐碱度和肥力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基岩海岸迎风面种植芒草(Miscanthus)、荆条(Vitex negundo),具有防风护坡的作用,背风面大面积保留黑松林和麻栎林,在下层草本植物层增加田菁(Sesbania cannabina)、草木犀(Melilotus suaveolens)等绿肥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在景观节点、入口节点等重要区域,多增加具有观赏性的花卉植物,如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木瑾(Hibiscus syriacus)、马蔺(Iris lactea)、锦带(Weigela florida)、适宜的野花组合,增加海岸带的游憩性和趣味性。通过以上的调研结果及海岸线植物的研究,结合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最终形成一套具有修复性、观赏性的种植设计方案应用于东部滨海新城海岸带,使得该海岸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