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西北地区1961~2000年月、日气候资料,引进一种新的旱涝指数方法Palmer_Z指数(简称ZNDX),通过与国内现用的Z指数值、K指数值对比分析,及其所含参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论证了ZNDX指数的合理性,并对其单站旱涝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等级进行修订。通过对西北地区年、季旱涝等级与历史记录的对照,确定出更适合于西北地区旱涝指数分析的ZNDX指数及其旱涝等级划分标准。进而详细讨论了西北地区夏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建立于水分平衡方程上的ZNDX指数能够客观地反映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涝状况。西北地区10个代表站三种指数值的对比表明,Z指数与K指数仅反映西北地区同期的降水,而ZNDX指数不仅反映了同期降水状况,且与同期气温及前期气候湿润度有关。(2)通过Z、K与ZNDX指数对西北地区旱涝等级的对比研究表明,Z指数与K指数对西北地区旱涝等级的确定不具有客观性。Z指数易扩大旱情或减轻涝情,K指数扩大涝情或减轻旱情。但修订过的ZNDX指数根据气温、土壤湿度及前期气候湿润度等因子能够客观的反映出西北地区的旱涝特征。(3)西北地区季与年区域旱涝等级表明:①西北地区的干旱雨涝有显著的阶段性和年际变化特征。1980’s到1990’s中期,气候较湿润,土壤湿度增墒较明显;1990’s中期以后是40年干旱最异常的时段;1960’s旱涝交替发生,旱涝趋势接近常年;1970’s气候虽干旱,但没有1990’s中后期显著。②近40年以来西北地区秋季干旱加剧,夏季湿润度增加,秋季干旱化程度远大于夏季湿润化程度,导致西北地区近40年干旱化。西北地区秋季干旱化主要是由于9月份干旱加剧引起,夏季湿润化主要是由于6月湿润度增加造成。(4)西北地区104个站夏季旱涝等级的空间分析表明:干旱是西北地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征,其次为东、西及南、北反向变化的空间异常分布型态;就区域尺度来说,渭水流域、青藏高原东北侧、河西走廊及北疆依次是西北地区夏季主要的旱涝异常区域。(5)西北地区夏季旱涝异常区区域旱涝指数的时间演变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和渭水流域的夏季旱涝以20a与8a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北疆主要存在8~9a的周期振荡,河西走廊即有15a周期振荡,又有8~10a的周期振荡。从小波分析结果可以初步预测,2000年左右可能是一个转折点,之后渭水流域及青藏高原东北侧可能出现8~10a的夏季湿润阶段,北疆可能出现相对干旱段,而河西走廊则出现相对湿润段。总的来看,西北地区夏季在2000年之后的10年可能出现湿润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