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妾是传统中国的一种身份标示,是中国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度的重要补充,更是家庭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传统社会权力等级谱系中的重要体现。但妾不同于妻,她居于中国婚姻等级身份的末端、地位低下,却往往又是年轻貌美,因而在人们的记忆中,妾不仅意味性的放荡而且经常会因为丈夫的溺爱造成妻妾身份关系的混乱,甚至会引发继承关系或是家族宗庙的灾难。到了近代,随着西方一夫一妻制理念的进入,在西方“文明”话语的洗涤下,纳妾制度开始被重新认识:纳妾者的贪婪、荒淫,为人妾者的凄苦、恶毒,家庭关系的混乱颓败被进一步挖掘,并通过纪实文学、问题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它不断被打上封建、落后、野蛮的标签,被看作是传统的“陋习”为人们所批判。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早期,知识分子们对于蓄妾问题开始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问题着手,进一步梳理出蓄妾问题的历史由来、发展脉络、社会危害;在越来越多有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新性道德的冲击下,他变得更加污秽不堪:与旧世界相连的一切的旧道德旧习俗要被恶毒的谩骂;与新世界有关的摩登、时尚、爱情同样也要被诅咒挖苦,无论是谁,只要与纳妾产生联系都逃脱不了人们的批评攻击。纳妾成为了中1国衰败堕落的根源问题之一需要被洗涤与拯救。于是乎我们看到了《废妾号》的呐喊,并想象着废妾大会的盛况。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力量依旧起着作用。子嗣、性的需求都让国家法律容忍了纳妾的存在,在30年代《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后,更是以“家属”的身份被“两面光”的保留了下来。它的存在虽然不违法,但是也不合法,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得愈发的模糊和不稳定:纳妾者苦于篷室的红杏出墙;妻子痛恨于自己纳妾的丈夫但又不知如何解决;做人妾侍的也为了家人不负赡养责任而忧心忡忡;还有更多的人因为自己所爱的人业已成婚或自己已有妻室而不知所措。现实、情感、法律、传统、道德都交织了一起,成为了一种“身份的混乱”随着“情”在生活中愈发的重要,过多的自由让妾可以轻易越过传统、家庭的界线,让爱情不再受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束缚。从为子嗣计的旧传统旧道德,到爱情左右的新道德,纳妾即是万恶的,似乎也还是合理的,人们总能够找到理由来解释自己的一切。通过“情”纳妾又获得了存在的意义。20世纪的妾,在“污名”与“情”的世界中翻滚,被记忆、被叙述、被想象出来,在爱情,理性、道德、现实中煎熬,妾依旧存在,依旧十恶不赦,却依旧又合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