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城市最优规模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不仅仅人类活动的空间,更是资源聚集和资源消费的空间,人类在城市中的生产、生活都伴随着城市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城市发展同样产生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的过度消耗、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病”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草案和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的新型城市规划思路。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提出,表明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变。  如何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变呢?根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思想,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表明未来的城市发展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的资源环境条件来确定健康的城市发展边界。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评估城市的资源环境条件;二是如何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前一个问题涉及到城市发展基础的测算,而后一个问题则涉及到城市发展标准的确定。  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城市作为资源的聚集空间,对资源的使用不仅影响城市的资源存量也会影响城市吸纳资源消耗后废弃物的能力,如废气的排放将影响空气质量,而废渣和废水的排放则会对河流和土壤造成影响。这就使得资源环境问题统一为了资源的使用问题,而对资源环境的测算也可以归结为对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测算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城市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和贸易条件下,城市在不损害后代发展权利的前提下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能够维持的城市最大人口数量。本文的第三章和第五章将对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成以及测算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获得相对全面的城市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  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单纯地考虑资源的约束性而不考虑城市聚集带来的收益是无法获得城市健康发展的边界。因此,本文将城市聚集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以城市聚集为动力,以城市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构建城市健康发展的边界,获得基于资源承载力下的城市最优规模。本文认为此时的城市最优规模是指在生产方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城市企业与居民收益最大化的人口规模。只有同时考虑城市生产效率与资源承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产出优化,并获得城市发展的合理边界。  因此,本文在以聚集经济为动力的城市最优产出规模求解基础上融合城市资源承载力为约束,从而确定城市最优规模,并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也围绕着城市最优产出规模的形成、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以及二者相互关系而展开。本研究主要由基础准备、机制分析、经验分析以及总结评论四部分共十章内容组成,研究遵循总—分—分—总的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为基础准备,主要涉及到第一章与第二章内容。  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进行说明,对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说明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运用的研究手段。针对研究内容和目的,说明本研究的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在此基础上,还对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进行说明。  第二章为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是针对研究内容和目标所做的基础理论储备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在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就需要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发展理论。在研究城市人口规模扩张过程中则涉及聚集经济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等。在研究城市最优规模实践路径中,除了涉及以上理论还需要对城市公共管理论进行借鉴。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将城市最优规模研究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研究相结合,因此,在文献综述中需要对两部分研究内容进行分别的梳理,并整理两者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城市最优规模的机制分析部分,包含第三章至第六章内容,同样遵循总—分—分—总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为城市最优规模理论分析框架,是进行机制分析的主要说明与总括。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城市规模研究与资源承载力研究分而论之,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为了将两者有机结合,就需要从理论层面搭建城市最优规模的分析路径:首先要对城市最优规模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与其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区分,刻画城市最优规模的特征和基本表现形式,搭建以聚集经济为动力的城市扩张和以城市资源承载力为约束的城市稳态之间的桥梁,分析城市最优规模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城市发展轨迹出发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为机制分析中的动力机制分析,主要以聚集经济为动力,分析城市规模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在垄断竞争市场下,城市产出最大化下所需要的劳动力规模为出发点,研究无约束城市最优规模——最优产出规模,以产业结构比作为衡量城市差异的特征变量,发现我国36个城市的最优产出规模在630万-1900万之间,为研究基于资源承载力下的城市最优规模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为机制分析中的约束机制分析,主要是构建城市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本章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均量比较法及状态空间法构建了城市资源承载力下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三位一体的承载力评价标准。对我国城市的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发现36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都集中在资源严重超载和资源一般超载的区间内。  第六章为机制分析的最后一章,涉及到城市最优规模的确定。通过将城市最优产出规模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相结合,可以得到城市最优规模的确定方法,即选择最优产出规模和资源承载力中的较小值作为城市最优规模的选择标准。最后,本章还讨论外部冲击如技术水平提高或资源约束的外移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经验分析,包括第七章至第九章内容。  第七章为经验分析的第一章,主要是对我国城市最优规模进行测算和评价。结果发现,我国36个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存在达到最优规模、规模过度和规模过小三种城市规模情况并存的现象。我国城市规模存在非均衡现象,这种非均衡现象体现为城市内部城市规模过度情况较为普遍以及城市间过度规模城市与过小规模城市并存的现象。而导致城市规模失衡的原因在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非均衡、经济资源分配的非均衡、社会资源分配的非均衡以及城市管理滞后等问题,要处理规模失衡问题。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城市规模进行治理。  第八章为城市最优规模治理的国内外经验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失衡现象突出,要科学地治理我国城市规模失衡现象,就需要首先厘清我国城市发展轨迹;借鉴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等城市治理经验,总结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城市发展教训,将我国城市发展和治理经验同国外城市发展及城市规模治理相比较,找出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和共通性,最后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城市最优规模治理措施。  第九章为城市最优规模实践道路选择。要解决我国城市规模失衡问题,就需要在宏观上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考虑城市资源承载力约束,向“以产定人”的城市治理方向发展。在微观管理上,要加强人口管理、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最后,还应该将城市的视角向城市群扩展,实现城市之间在城市规模、资源分配上的协调发展。  最后一部分为第十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十章为总结评论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入研究进行展望。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考虑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作用,而资源承载力也不能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是要形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复合资源评价体系。在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城市规模扩张应有合理的界限,但是现实发展中,我国城市规模失衡现象严重,需要多方面开展城市规模治理工作。而对于未来的研究展望则主要从城市空间规模与人口规模和谐发展、城市最优规模变化规律以及城市间规模治理与协调三个方面展开。
其他文献
《国家电网》:从今年年初开始,“雾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持续不散的雾霾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京津冀地区更是少见蓝天,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此严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且时刻考验着小学生的理解性。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在课堂上,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思考得少,
期刊
2013年6月4日,一张号称是全国首份的《聘礼地图》出炉并迅速在网上走红,该地图详细标明了各地所需的聘礼,车子、房子、金子等应有尽有,高低不等.在图上,全国被划分为5个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益智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开播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由于益智类电视节目市场发展良莠不齐,研究其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随着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行业和社会对网络编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网络编辑除了要有利用网络传媒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
基于相应监测技术与设计参数,得出地下种子库热力模型.研究热交换地面上的日光制冷设备,确立了地下冷冻存储的热负荷稳定温度模式。
粗犷的农业发展模式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和隐患,如土壤肥力下降、水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加强农业环保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
4月3日,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解放思想全面振兴的不懈奋斗者”主题党日活动,观看爱国纪录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