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对虾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可有效掌握水体中的菌群结构,有助于判定水体中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通过人工调控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增加水体中有益菌数量,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本实验在2012年7-9月间,从浙江温州,江苏射阳,山东昌邑等地凡纳滨对虾养殖场,采集对虾养殖池中微生物样品,经过16S rDNA分子鉴定,共得到15株可培养细菌。根据采样时对虾养殖场对虾的健康状况,对其中可能致病菌进行了初步分析,从温州某地对虾养殖场发病对虾养殖池虾池中分离得了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副球菌(Paracoccus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库尔特氏杆菌(Kurthia gibsonii),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从射阳某地患病对虾养殖场中的水样中分离出弧菌(Vibrio sp.),水莱茵海默氏菌(Rheinheimera aquimaris),希万氏菌(Shewanella sp.),嗜盐芽孢杆菌(Halobacillu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短杆菌(Brachybacterium sp.)。从昌邑某地健康对虾养殖池水样中分离出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litorea),弧菌(Vibriosp.)。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对虾养殖池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丰富了对虾养殖中的菌种资源,为对虾健康养殖打下一定基础。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与推广价值,国外在生物絮团的形成机制、调控技术和应用效果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为了探讨生物絮团的营养组成及对对虾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对该产物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281Da,沉淀物种分子量呈多峰分布,重均分子量为462Da。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中多糖含量占40.7%,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絮团产物上清液中氨基酸含量占10.7%,絮团沉淀物中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饵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14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饵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P<0.05),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实验对虾后,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产物组对虾的死亡率最低。进行WSSV投喂感染实验后,0.5%组死亡率最低。综合分析认为对虾摄食微生物絮团后,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得到增强。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絮团的组成,对生物絮团中可培养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6S rDNA序列测序法和细菌全脂肪酸鉴定法。鉴定得到该絮团中含有河流弧菌(Vibrio-fluvialis/furnissii),产气弧菌(Vibrio-gazogenes),泰安郡盐单胞菌(Halomonas taeanensis),脱氮鲍曼氏菌(Bowmanella denitrificans),嗜盐弧菌(Vibrio natriegens)。对脱氮鲍曼氏菌(Bowmanella denitrificans)分别进行硝化、反硝化和去亚硝酸特性分析,该菌有良好的去氮能力。分别研究培养基C/N、pH、盐度对该菌反硝化特性影响发现,该菌在pH为7.0,C/N为15,盐度为20的条件下表现出最佳的反硝化能力。在测定脱氮鲍曼氏菌的絮凝活力后,该菌絮凝活力最高可达79%,具有良好的絮凝活力。在进行重金属离子Cu2+,Fe3+,Ni2+对细菌絮凝力的影响后我们发现,三种重金属离子都对该菌的絮凝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短期内Fe3+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Cu2+组絮凝率在培养48h时较培养24h时出现降低,而其他组均是增长,Ni2+对该菌絮凝活力影响较Fe3+和Cu2+小。使用不同浓度该菌对对虾注射后得到该菌对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2.25×108cfu/mL,远高于对虾常见致病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养殖对虾,向水体中添加一定浓度该菌,同时设置不同蔗糖浓度,经过14d实验后发现,加菌加蔗糖8mg/L组得到最高的对虾存活率,该组水体中氨氮值也小于其他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