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德波、鲍德里亚都对西方社会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物的力量所奴役和支配的主客关系颠倒的现象。在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写作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通过绪论对马克思、德波与鲍德里亚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与介绍。正文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德波与鲍德里亚的理论背景与主要内容。西方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是二人共同的社会背景,如何有效刺激与管理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商品借助于广告媒体的消费指引,实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全而超越,德波称之为景观社会,鲍德里亚则谓之为符号社会。德波认为西方社会的主客颠倒在景观社会中发展成为意象统治一切,鲍德里亚则直接指认意象就是符号。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德波与鲍德里亚客体支配主体的理论实质。德波的景观代表了商品法则的延伸,是西方丰裕社会中商品存在的意象形式。景观通过强制性的呈现,通过消除人们关于历史的知识,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全而统治。鲍德里亚则认为商品由于大众媒体作用而符号化,作为整个符号体系的系列而存在,人们的社会身份通过系列在整个符号体系中的位置而决定,也就是说人通过符号物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主体人就成为被动人,而符号体系则居于主体之上。第三章主要通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对德波与鲍德里亚的理论进行解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受自己创造的产品支配和奴役,建构了主客颠倒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关于物与物的关系掩盖和支配人与人的关系的拜物教理论,从科学的历史观上解释了主客颠倒的深刻原因。德波的景观与鲍德里亚的符号是商品发展的新形式,景观或符号拜物教其理论实质仍然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晚年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理论,德波与鲍德里亚的理论指向的只是必然王国中经济统治人的阶段,而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指向的是自由王国。第四章通过马克思、德波、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实质就是主客颠倒,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我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