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汉语作为传播媒介开始的文化传播始于魏晋时期,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融之路,同时也开启了语言的对外传播。封建制度下为满足统治阶级利益,宗教和商贸发展需求而进行的语言传播发展缓慢;近代以来,寄于外国列强多方在华利益需求之下开展的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举步维艰;1949年新中国建成,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起步,却因“文革”再次受阻。直至1978年,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才真正步入发展的正轨。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迫切需要与世界接轨,语言的对外传输成为了必要和最重要的手段,1983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正式诞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汉语热”在世界各个地区不断扩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创办,推开了世界“汉语热”的新局面。2013年“对外汉语教育”正式更名“国际汉语教育”,名称的变化寓意着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当代的对外汉语教育在我国坚实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支持下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自身教学文化内涵。以实现传播中华文化为目标导向,用语言传播推动文化外宣。新时代给予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是“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潜移默化传播中国文化”。早在中国古代语言的交流总是伴随着艺术的传播,也是彰显文化精髓、表达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近年来,艺术教学被列入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大纲,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眼光放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艺术类课程设计上。但是,对于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大多研究者局限于具体门类的艺术课程,对于艺术教育如何全面、系统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探讨甚少。艺术教学在文化教学实践中的开展和运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环节的相关问题,语言教学和艺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具体化方案都亟待研究。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云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区域合作经验等优势,成为了国家对内对外整体建设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枢纽。2009年国家提出“桥头堡”战略,使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辐射中心”;2013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云南再次升级为连通“南丝路、北丝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合点”。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使云南成为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发展区域,加之东南亚大量的华侨同胞,更加速了中华文化在这些国家中的传播和汉语的推广发展。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相较,不论是在区位优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发展的民族性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面对南亚、东南亚的教学对象群体,云南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案例。本文在梳理云南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选取云南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探索艺术教育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更多可能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提出个人对于“艺术教育形式如何更好的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设想与期许。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探索“艺术教育形式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运用发展”的具体问题和如何更有效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提供思路,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