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L9(34)正交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的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的生长状况、土壤肥力变化和采伐剩余物分解等的影响作用,得出了结论如下: 1 收获林木地上部分全部生物量和直径大于2cm的灌木、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炼山,即A1B3C1处理对1年生杉木幼林地径生长最好,其中剩余物处理方式(炼山)对地径生长起显著作用;但是到杉木为2年生时,影响杉木地径生长的主导因子发生的变化,转变为仅收获树干、带状整地(整2m,留1m)和炼山,即A3B1C1处理使杉木地径生长达到最佳,影响地径生长的主导因素包括了剩余物处理方式(炼山)和收获方式(仅收获树干)。 2 1代杉木林的收获方式、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造林地的整地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1年生和2年生树高生长都有显著影响,以仅收获树干、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炼山,即A383C1处理对1年生杉木树高生长最好。 3 收获方式对1年生杉木幼林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以收获林木地上部分全部生物量和直径大于2cm的灌木、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炼山,处理A1B3C1最优,对1年生杉木幼林的生物量最大;收获方式和剩余物处理方式同样对2年生时生物量积累有影响,以仅收获树干、带状整地(整2m,留1m)和炼山,即A381C1生物量最大。 4 收获方式和剩余物处理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显著影响,以为收获林木地上部分所有的直径大于2cm干枝(含乔灌木)、带状整地(整2m,留1m)和采伐剩余物和草灌堆放,也就是A2B1C2处理方式能提高2代杉木幼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5 收获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地土壤全N含量有显著影响,以收获林木地上部分所有的直径大于2cm干枝(含乔灌木)、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采伐剩余物和草灌堆放,即A283C2能提高2代杉木幼林林地土壤全N含量。 6 收获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地土壤全P含量有显著影响,以收获林木地上部分全部生物量和直径大于2cm的灌木、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炼山,即A183C1能提高2代杉木幼林林地土壤全P含量。 7 整地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地土壤K2O含量有显著影响,以收获林木地上部分所有的直径大于2cm干枝(含乔灌木)、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和采伐剩余物和草灌堆放,即A283C2能提高2代杉木幼林林地土壤K2O含量。 8 1代杉木林的收获方式、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造林地的整地方式对2代杉木幼林0—20cm的pH变化均有显著影响,以仅收获树干、炼山和块状整地(挖穴回表土),即A383C1能调整土壤酸碱度、更适合杉木生长。而且0—20cm与20—40cm之间有差别。 9 采伐剩余物的分解及养分含量的变化。采伐剩余物的分解失重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均匀失重的,而是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由于营养元素在采伐剩余物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在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分解阶段,元素的释放和迁移是复杂多样的。采伐剩余物的分解失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其分解残余重量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指数负相关。采伐剩系列育林措施对杉木2代经营的影响余物分解失重过程中养分浓度的变化,N和P呈升一降一升的变化规律,而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