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MIMO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MIMO技术结合了MIMO技术和分布天线系统的优点,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关注。由于分布MIMO具有高容量、低功耗、更好的覆盖、对人体的低电磁损害等独特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分布MIMO系统中,基站天线分布于不同的地理位置,造成从不同的基站天线到移动台的距离不同。因此在分布MIMO的下行链路中,从不同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到达移动台所经历的信道传播时延也不相同。可见,由于发射信号异步到达接收机,传统MIMO中的信号检测算法在分布MIMO中不再适用,需要新的分布MIMO的信号检测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分布MIMO中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目前存在分布空时分组码和基于格的迭代搜索检测算法。但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基于分层空时码的分布MIMO检测算法,分布MIMO的性能分析,以及分布MIMO的信道估计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还比较少。本文拟在上述三个方面做一些工作:本文针对分布MIMO系统的下行链路中,发射信号异步到达接收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MIMO相干接收机模型。采用该接收机模型,可以从单个接收天线恢复出发射信号;并且基于该接收机模型,集中MIMO中众多成熟的信号检测算法可推广到分布MIMO检测中。本文重点阐述了分布MIMO的迫零检测算法、最大似然检测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检测算法,并通过仿真比较了这三种分布MIMO检测算法的性能。本文推导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分布MIMO误码率表达式。基于该误码率表达式,采用逐步二次归纳法研究了分布MIMO的最佳信道传播时延;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布MIMO中各项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仿真误码率曲线与理论分析的误码率曲线基本吻合; 2发1收分布MIMO系统中误码率随信道传播时延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本文对分布MIMO的信道估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发射端的两种导频插入方式,提出了两种导频辅助的分布MIMO信道估计方法,即分布MIMO的最小二乘估计与分布MIMO最小均方误差估计。通过仿真将这两种信道估计方法下的误码率性能与理想信道估计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在高信噪比下,本文提出的分布MIMO信道估计方法误码率性能与理想信道估计相差3dB
其他文献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即将商用,其主要接入方式CDMA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CDMA固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使得系统容量和系统性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解决的主要措施是采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标准。IEEE802委员会于1999年
软交换设备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处于下一代网络NGN的控制层,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
本论文从IMS基于策略的QoS模型出发,研究了IP多媒体会话过程中与QoS控制有关的功能实体及关键机制。随后,深入研究了基于策略的QoS控制机制的实现方案,并详细地分析了端到端IP多
随着无线通信概念的腾空问世,无线通信技术飞快迅猛的发展,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这极大的受到了频谱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提出,有效缓解了频谱资源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日趋广泛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对区域内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自组织网络。相比于其他网络,无线传感器网
AdHoc与公众网络互联终端关键技术的研究摘要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由于各种通信网络的存在,网络融合技术就逐渐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移动AdH
在后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将焦点更多的集中在如何将时域资源、频域资源、空间资源、码字资源以及功率资源等多维资源联合优化。从技术角度来说,三代后移动通信系统的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迅速发展,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巨大的信息量在给用户带来方便快捷的体验同时也使信息的利用率降低,用户常常会因此而迷失其中,致使出现了信息膨胀也称作信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