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手机,不断更新迭代,集通讯、拍照、摄像、录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生活较之过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将身边的轶闻趣事拍成视频资料,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方式。科技的发展进步虽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手机,不断更新迭代,集通讯、拍照、摄像、录音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生活较之过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将身边的轶闻趣事拍成视频资料,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方式。科技的发展进步虽然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人们越来越难以拥有隐私,一旦进入公共场所,便随时可能成为别人镜头下的“猎物”,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有目的地记录,然后上传网络,被更多人关注到,进而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加之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立法,公民在遭受侵犯时维权困难,所以处于公共场所下的人们难以享受内心的安宁。因此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完善理论学说,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为主题展开,首先对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接着指出了目前我国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又考察并借鉴了国外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最后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在公共场所的隐私权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期待能够对这一问题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公共场所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一般问题。首先对传统隐私权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对公共场所有关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其次从保护范围、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及侵权方式几个角度分析了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保护的特点;最后从加强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完善隐私权保护的内容和有效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论述,表明加强公共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公共场所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公共场所存在的偷拍偷录、跟踪,新闻报道、管理者的监管以及网络直播中的侵犯隐私权行为进行论述,反映出目前我国公共场所隐私权受侵犯的现象较多;其次分析了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立法与司法上存在的不足,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明确的立法,司法方面主要是对公共场所的范围认定模糊以及公共场所隐私权的保护标准不明确,以凸显我国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在法律保护方面的欠缺。最后分析与公共利益、自担风险以及新闻自由等特定利益间存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对国外公共场所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比较与借鉴。列举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的例子,介绍了关于公共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做法,从中得到如下启示:一是要制定合理的判定标准,笔者较为赞同美国的合理隐私期待理论;二是形成宪法与私法的双重规范体系。美、英、德三国在隐私权保护方面,都将其上升到宪法性权利的地位,然后在私法领域对其进行具体保护,从而形成宪法性人格权与私法性隐私权的双重规范体系。三是注重公众人物与普通人物保护标准的不同,在公共场所,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要远大于普通人物。希望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的相关理论与法律。第四部分是完善我国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路径。在完善立法保护方面,分别从宪法、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角度提出个人见解。对于宪法保护,肯定现阶段对隐私权进行间接保护的合理性,不建议修改为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民法保护方面,建议《民法典》将公共场所隐私权纳入保护范畴,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在刑法以及行政法保护方面,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在司法方面,建议从合理限定“公共场所”的范围以及重视“合理隐私期待”在我国的适用进行完善。最后就公共场所隐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自担风险理论以及新闻自由等特定利益间的平衡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网上购物的发展势头迅猛,网购合同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购合同的电子化、跨地区性决定了网购合同是一种由网购经营者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制定的格式合同。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电商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网购合同纠纷,这直接影响了网购合同的顺利运行和电商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探究我国网购合同当前法律规制下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网购合同的法律规制
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分配给谁、具体承担到何种程度,我国在证明责任理论上未形成一致观点,立法上存在空白,致使司法实践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则和标准,最终造成正当防卫案件证明责任由法官随意分配的局面,既不利于正当防卫制度应然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在司法裁判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犯罪论体系为切入点,探究犯罪论体系是否对证明责任的分配产生影响及该影响在不同制度下能到何种程度,然后将可行性作为标准,对完善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汽车中的研发与运用,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极为重要的发展契机。在自动驾驶汽车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法律法规也应积极对此进行规制。因为自动驾驶汽车与传统机动车的区别显著,现行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制度无法直接对其适用。鉴于此,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法、价值考量法以及文献研究法,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以及由其引发的侵权责任的特殊性、适用传统侵权责任制度的困境、域外先进立
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蓬勃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的规定,若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机动车存在缺陷,可适用产品责任,由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自动驾驶汽车属于机动车,但自动驾驶汽车结构复杂,涵盖高性能复杂嵌入式系统、算法程序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愈加紧密。这不仅影响着社会形态,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然而从2018年开始受到社会关注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正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尽管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经营者行为的规制做出了一些法律规定,但现有的规定在具体适用中存在困境。因此,对大数据“杀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交易形式的增多与变化,进而导致了以物抵债案件的数量呈现指数级增加。以物抵债的形式不断多样化,从最初的以房抵债、以地抵债到现在的以车抵债、以股权抵债、以知识产权抵债和以劳务抵债,种类繁多的抵债物类型,也为以物抵债纠纷的处理和解决带来了新的挑战。直至目前,我国法律条文中并没有关于以物抵债的明确规定,认定以物抵债的性质和效力并不清晰,存在模糊性和争议性,从而造成司法实践中各级各地法
从快递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国快递服务业起步较晚。但在电子商务产业的拉动下,快递服务业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规模稳步推高,业务量全球领先,并赋能国内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而作为快递服务运行基本方式的快递服务合同,其概念、内容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依旧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目前依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在解决快递服务合同纠纷方面一直参照适用货运合同或邮寄服务合同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典》第933条对于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的损害赔偿范围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合同当事人行使任意解除权。但是,这种抑制并不直接而且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权限制性约定效力的诉讼纠纷效果甚微。传统民法中,委托合同是无偿的,受托人负有无偿为委托人处理事务的义务。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增多,无偿的委托合同逐渐退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有偿民事委托合同或者商事委托合同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改革的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这迫切的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物业服务合同,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过,在合同编以有名合同的形式对物业服务合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其中包含着不少的亮点和进步,这是物业服务合同法律制度建立的标志。但是现有物业服务合同还存在合同当事人规定不明确、合同权利义务不明晰、前期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网络的普及对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名誉侵权。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所以人们对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但是法律永远都存在滞后性的问题,相关规范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海量的言论信息缺乏合理的监管,导致网络中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暴力的事件接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