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在农村地区试点运行,2012年7月1日覆盖全国。“新农保”制度的主要特征为:首先,在基金征缴方面,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位一体的筹资方式;其次,在待遇模式上,采取财政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方式。 “新农保”政策既体现了国家的保障责任,又通过个人缴费体现了制度的效率,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有力举措,是中央政府继取消农业税之后的最大惠农政策。但是,“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等一样,同样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制度风险。贯彻“新农保”政策“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识别和规避“新农保”制度存在的各种风险成为必须。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相对其它省份来说更为严峻,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对“新农保”制度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为出发点,根据所参加项目组对河南省“新农保”政策试点县的实地调研结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三个环节对“新农保”制度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综合风险识别的方法,将“新农保”制度的风险识别为制度设计风险、制度运行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制度设计风险主要表现为精算风险,能够利用精算模型进行识别的风险因素为个人养老金计发系数和养老金替代率;制度运行的风险因素主要为资金筹集风险、基金运营与管理风险和经办机构操作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为经济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 2.通过精算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出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新农保制度”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设置和养老金替代率严重偏低,存在无法实现“保基本”目标的风险;除了极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外,“新农保”制度基本不存在个人和财政筹资的风险,但存在很严重的集体筹资风险;“新农保”基金运营及目前收益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基金面临较大的贬值风险;“新农保”经办机构和人员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造成参保率低、拒保断保的风险;人员不足,特别是技能型人员匮乏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落后、金融机构合作不到位使“新农保”制度面临低效运行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控制或消除的风险;我国经济运行平稳、政局稳定,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经济环境存在风险的概率都比较小。 3.以“新农保”制度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出发点,提出以下几条风险处理建议:首先可以通过改变目前的基金投资方式提高基金收益率,通过各种补贴和激励手段提高缴费率、缴费档次、缴费年限等控制计发系数偏小和替代率偏低的风险;第二,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少集体筹资的风险;第三,提高统筹层次,实现“新农保”基金入市,克服基金贬值风险;第四,通过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科学的操办工具和手段规避操办机构风险。由于外部环境风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难于对其进行风险的控制或处理,本文不对外部环境风险处理进行论述。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有二:一是从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对“新农保”制度的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估和处理研究;二是以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推断全国“新农保”制度风险管理的内容和特征,得出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在于对“新农保”制度风险的精算评估。 由于“新农保”制度从试点到运行至今仅仅四年有余,还属于不太成熟的、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险制度,其风险呈现出复杂性、潜在性、不确定性的重要特征,可供借鉴的“新农保”制度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丰富也不系统,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对“新农保”制度风险管理的尝试研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不断进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