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雷帕霉素对部分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雷帕霉素联合三氧化二砷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生长抑制作用。(2)通过对U937细胞株下游信号分子的检测初步探讨雷帕霉素抗肿瘤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部分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雷帕霉素作用前后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的改变;(2)1%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细胞集落和集簇形成能力的改变;(3)碘化丙锭单染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周期各期分布比例的变化;(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表达水平;(5)采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细胞在雷帕霉素作用后周期蛋白p27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雷帕霉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THP-1,急性T淋系细胞株A3,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大浓度时细胞生长抑制率20%~50%不等,而K562,SHI-2等细胞的生长增殖基本不受影响。U937细胞培养72h,随着雷帕霉素浓度升高10、100、1000nmol/L,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6.6±1.5)%,(29.8±3.0)%,(49.1±2.0) %,(P<0.01)。此外,雷帕霉素联合三氧化二砷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大于雷帕霉素和三氧化二砷两药单用组。(2)雷帕霉素10nmol/L作用7d,U937细胞集落形成抑制率为(57.06±3.69)%,对照组和加药组簇落比值分别为0.28±0.05,1.04±0.27,(P<0.01)。(3)雷帕霉素0、10、100、1000mol/L培养48h,U937细胞G1期的百分比分别为(44.30±0.92)%、(46.63±1.25)%、(53.57±2.82)%、(62.70±6.77)%,S期的百分比分别为(44.93±2.41)%、(44.53±1.51)%、(36.33±6.02)%、(27.00±7.54)% ,(P<0.01),出现明显的G1期阻滞。(4)雷帕霉素0、10mol/L作用24h,U937细胞的p-mTOR荧光强度分别为3.53±0.27、2.37±0.07,(P<0.01),mTOR的磷酸化水平在雷帕霉素作用后出现下调。(5)U937细胞在雷帕霉素0、10mol/L作用24h,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显示其灰度比值为6.77,p27在雷帕霉素作用后表达量增加。【结论】雷帕霉素靶向作用于mTOR激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G1,能够抑制某些恶性血液肿瘤细胞株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具备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