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流水句的概念最早由吕叔湘先生提出,是汉语的一种特有复句,由多个短句铺排而成,读起来似行云流水。在汉语表达当中,流水句式特别多见。对流水句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在它有利于加深学界对汉语流水句的认知的基础上,提高汉译外的质量,推动中国典籍外译事业;其次,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汉语教学,推动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然而,相对于学界对流水句这一重要语言现象进行深度研究的需求而言,国内外对于汉语流水句的深层次研究却相对滞后。目前,有关汉语流水句的翻译研究多见于零散的例句分析,少见于理论上的解释和剖析。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拟对流水句的生成机制及其英译进行一番理论上的探索。本文选取的语料来自汉语典籍《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在对汉语流水句的阐释中,本文主要采用了归纳法和例证法,从文化、语义、句法三个维度对《儒林外史》中的流水句进行阐释,探讨其生成机制;在关于流水句的翻译部分,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以美国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逆转换理论中的三步骤(即分析-转换-重组)为理论框架,观察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三步骤中的转换过程。在理论框架方面,本文首先选用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汉语流水句进行阐释,用汉语典型句模体现流水句深层语义关系到表层句法的转换过程;其次,利用奈达逆转换理论中的三步骤来描述典型汉语流水句的意合句法到英语形合句法的变换过程。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汉语流水句作为汉语复句的一种,具有典型性。文化上,其表达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的种种思维特征,具体为悟性思维,形象思维,整体思维及主体意识;句法上,流水句由多个小句组成,各小句间少有连接词,意合特征明显;从语义上看,流水句的语义成分构成一定的句模,各小句间存在着多种内在的衔接手段,从而实现整个句子表述的流畅自然。二)流水句的翻译需要抓住其句式的典型特征及汉英两种语言所表现出的意合(Parataxis)·形合(Hypotaxis)的差异,通过分析,转换,重组三个步骤,从而实现汉语流水句的成功英译。具体而言,在分析步骤,突破汉语的意合句法对汉语的流水句进行断句,从而把表层结构一个流水句追溯出若干深层结构的核心句;在转换阶段,在深层结构把各核心句转换成英语;在重组阶段,把转换成英语的各核心句进行重新组合并使之具备形合句法的特征。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流水句翻译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从意合到形合的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