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友人辑录的其师友论学的言谈、书信集。选取这一对谈文本作为论说中心,意在尝试找出一种进入中国古典思想方式的言语之径,希图这个研究文本如同它所论说的对象那样拥有着知几的对谈性,以及因多重境遇的参与而获致的开放生长。“遇与言”,是本论对思想形成的一种描述。在人、事、物所逢遇的情景间,言语交遇的过程本身就是思想的诞生之处。言说者携带着各自不同的境遇,让言说相遇,言语交遇的过程形成了不同境遇构成的多重文本。作为由谈话与书信整理记录而成,以多重境遇间的问答与讨论构成的多向度的对谈文本,《传习录》为我们呈现了思想形成的过程。而一个遇与言的对谈性结构,本身就隐含在“传”与“习”之间。一种关闭对话的独白式话语则自其出发之刻就从结构上拒绝了不同境遇的参照。这是对人的多重、多面境遇可能性的关闭。从人的生存境况来讲,这种关闭是对人类整体生存遭遇的根本性否决。显现在本文命意论说的思想、言说之维,这种独白式的意识形式不仅是对这片土地上历来的对话传统的抛弃,也是在弱化思想的生命。思想生命的弱化以至熹微,熄灭的将是天人之际的那点灵明。《传习录》作为一部“问答之辞、讨论之书”,更多人著录的记入虽增加了文本源流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这多重文本的记入亦增加了多重境遇的参照,思想也因之而显现出它的多重面向,以及它可能的生长性。本文意在呈现不同出发的相遇与言说所达致的万物一体之仁性的关系。这种言说遇合所经由的提撕譬觉之径,其间所遇及的知儿之应,以及与人、与物所达至的致良知的过程,在思想中被显现为一种故事性。思想的故事性在阳明这里表现为一种变动、多义的境遇性思想,它保有着邀请每一个随时遇经过的人参与其间的可能,亦因着每一个携带自身境遇来源的人的参与而获致一种开放的生长。这个敞开的、交互生长的关系是一体万物间互为的救助。如同对真理不断切近的书写行为从未止息,不断的后来者参与到前人思想书写中的“拟经”行为亦如播撒在大地中不息的“种子”一样是世界日常的生意与发用。在这生意与发用间不变的保有与传递的是,仁性与种子不易的核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