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D)术后主诉视物变形患者术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细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分析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原因,比较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及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e surgery,SB)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原因。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且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或巩膜扣带术治疗术后经前置镜检查视网膜复位且术后抱怨视物变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的298例患者中,共(56)例(56)眼纳入研究,这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根据患者治疗时所用手术术式分为两组,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组(PPV)和巩膜扣带术组(SB),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及术后1、3、6及12个月均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黄斑区扫描,观察术后黄斑区的变化,测量椭圆体区(ellipsoid zone,EZ)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的完整性。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及系统分析,比较视物变形的两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变化情况的差异,并结合病史、体征等做出相关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的发病病程、术前眼压、轴长、裂孔数量、是否累及黄斑区、术前EZ、ELM层的连续性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2.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PV组与SB组存在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术前相比,术后1、3、6及12个月时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3.发病率:两组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视物变形的发病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4.OCT的改变:(1)两组患者术后引起视物变形的原因OCT分析1、3、6及12个月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因视网膜下液引起视物变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视物变形由视网膜下液导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3)两组患者视网膜水肿、EZ断裂、ELM断裂、EZ合并ELM断裂、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变薄、未见异常OCT等在术后1、3、6及12个月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4)术前是否累及黄斑区与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5)PPV组注油或注气引起视物变形的各原因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5.术后并发症:PPV组有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SB组术后没有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都没有出现其它眼部并发症。结论:1.术后引起视物变形的原因有:视网膜下液、视网膜水肿、黄斑前膜、黄斑孔、视网膜变薄、椭圆体区断裂、外界膜断裂、椭圆体区合并外界膜断裂、正常OCT。2.术前黄斑区脱离的患者比未脱离的患者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差异有显著性,术前黄斑区脱离的患者发生视物变形的机率明显高于未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脱离者。3.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与巩膜扣带术术后引起视物变形的原因不同,巩膜扣带术更容易发生视网膜下液。4.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与巩膜扣带术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机率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