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其生存率也同步增加。但恶性肿瘤患儿在其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全过程中遭受严重的身心创伤并未得到及时修复,同时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导致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出现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目前,已有研究探索了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但各因素间内在交互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也缺乏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在提升其心理社会适应的应用研究。目的:1.了解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基于自我调节转换理论明确各因素间的内在交互机制。2.探析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对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的应用效果,为患儿及其家庭更好地应对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血液肿瘤科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关系网络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进行调查,了解患儿的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筛选其主要影响因素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明确各因素间的内在交互机制。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血液肿瘤科就诊的103例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社会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在干预前、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采用简易Connor-Davidson复原力量表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精简版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量表分别测量两组患儿的心理复原力及心理社会适应,并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1.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1)358例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方面:负性情绪总检出率为54.47%(195/358),其中,抑郁检出率为33.80%,以轻度抑郁为主(60例);焦虑检出率为47.21%,以中度焦虑为主(85例);压力检出率为23.18%,轻度压力和中度压力的人数相等(各38例)。行为问题方面,学习问题维度得分中位数最高,为0.75分。将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与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中国城市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2.85%,其中,品行问题检出率为5.03%,学习问题检出率为4.19%,心身障碍检出率为7.26%,冲动多动检出率为3.3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性格、应对方式、疾病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月均收入为负性情绪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性别、性格和疾病阶段是行为问题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3)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应对方式、疾病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月均收入是负性情绪各维度的预测因子(P<0.05),性别、应对方式和疾病阶段是患儿的行为问题各维度的预测因子(P<0.05)。(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方面,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维度分别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满意度维度与抑郁、焦虑、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冲突与惩罚维度和抑郁、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维度呈两两正相关。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均呈两两负相关。创伤后成长方面,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增强、对生活的欣赏维度分别与负性情绪、行为问题各维度呈两两负相关,精神的改变维度与抑郁、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维度得分呈两两负相关。(5)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显示,疾病所处阶段和家庭月均收入均能直接影响患儿的负性情绪,即与确诊期阶段、家庭月均收入“<3000元”的患儿相比,康复期阶段和家庭月均收入“3000~5000元”患儿的负性情绪得分较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均可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中社会支持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或创伤后成长间接影响患儿的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应对方式仅能通过自我效能感或创伤后成长间接影响其负性情绪与行为问题。此外,通过Bootstrap检验证实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具有链式中介的作用。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的干预研究(1)干预第8周,试验组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复原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负性情绪与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的患儿心理复原力得分在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在干预第8周心理复原力得分显著高于干预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中,患儿干预前与干预第4周的负性情绪各维度得分、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第8周的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第8周的抑郁、焦虑、压力、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得分与干预第4周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1.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普遍存在忧郁沮丧、紧张、脾气大、好争吵等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疾病所处阶段、家庭月均收入、患儿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等。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发生。2.基于技能的压力管理中提升复原力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青少年恶性肿瘤患儿的心理复原力,促进其心理社会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