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鞘内氢吗啡酮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之间因癌性疼痛来我院就诊,经常规口服吗啡(每日剂量超过200mg),疼痛控制效果仍不理想(VAS>5),预计生存期>1月的癌性疼痛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完善的评估与相关检查包括:患者意识水平、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脊椎CT或MRI检查等,以排除手术禁忌及确定是否存在穿刺困难。准备完善后于手术室行C型臂引导下的鞘内输注港植入术,采用C型臂定位L3/4间隙,在C型臂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将导管头端置于与患者疼痛部位相应的椎体平面。在C型臂引导下进行鞘内置管,避免导管在鞘内打折、绕圈。于腋前线平肋弓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用于埋置输液港,采用专用隧道针自穿刺点到输注港埋置处(腋中线平肋弓水平)做一皮下通道,将鞘内导管与输液港相连接,采用无损伤蝶形针连接PCA镇痛泵进行鞘内输注,鞘内输注开始后停止其他口服镇痛药物。检查并记录癌性疼痛患者接受鞘内治疗前(T0)、鞘内治疗后1天(T1)、鞘内治疗后1周(T2)VAS疼痛评分、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活性变化;记录鞘内镇痛前(T0)、及鞘内镇痛后1周(T2)的SF-36生活质量(QOL)评分、SDS抑郁评分;观察并记录鞘内镇痛、后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鞘内镇痛前后数据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癌痛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鞘内输注港植入术,并在生存期内完成了随访,所有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经过患者术前与术后相关观察指标数据的对比,发现患者在给予氢吗啡酮鞘内自控制痛后,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1);鞘内氢吗啡酮镇痛术后1周(T2)SF-36生活质量(QOL)评分较鞘内镇痛前(T0)有明显改善(P<0.01);氢吗啡酮鞘内镇痛术后1周(T2)SDS抑郁评分较鞘内镇痛前(T0)有改善(P<0.01);在鞘内氢吗啡酮输镇痛后1天(T1)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较术前(T0)口服吗啡时降低(P<0.05);在氢吗啡酮鞘内输镇痛后1周(T2)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较术前(T0)口服吗啡时有显著改善(P<0.05);在氢吗啡酮鞘内自控输注镇痛术后1周(T2)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术前(T0)显著降低(P<0.01)。鞘内置入术后患者出现尿潴留3例,出现术后头痛2例,均于术后3天内好转,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患者感染事件。结论: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较口服吗啡相比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改善癌痛患者的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降低患者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