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拉”即目前被中国本土的年轻女同性恋者广泛使用以称呼自己的名词。“出柜”一词源于西方,指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并向他人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过程。本研究运用了以深度访谈为主的质的研究方法,考查了目前居住在北京的青年拉拉的出柜选择和经历,试图在同性恋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从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描述她们出柜的过程,解释她们选择出柜或不出柜的缘由,分析她们赋予出柜的意义,并探求出柜与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关系。论文结论:1、拉拉的出柜经历和策略具有中国特色:拉拉赋予“出柜”的定义较西方的“出柜”概念更聚焦于“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身份”;她们的出柜是在不同情境下、在介于“完全身处柜内”和“完全身处柜外”之间的一条光谱上流动和跳跃的过程;虽然她们在日常人际互动中面临着同性恋身份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但她们在做出出柜选择和运用出柜策略时充分展现了主体性。2、向父母出柜是拉拉们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和经历之一,但也往往是她们所面对的巨大阻力;由于社会文化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同性恋”身份成为了向父母出柜时拉拉和父母们都极力回避的话题,这一身份比同性恋倾向本身更让父母难以接受;相比之下,“婚姻”则是出柜过程中最被父母强调的话题,与“结婚生子”向背离的同性恋生活方式不但使父母失望,而且使父母在他人面前有失体面,而“孝道”的传统使拉拉们挣扎于顺从父母和追求自我之间,“形式婚姻”、“离家”等策略成为一些拉拉缓解出柜冲突的权宜之计。3、与西方的同性恋身份相比,拉拉的身份更多取决于建构而非本质,与异性恋和同性恋的界限更模糊,身份认同的过程更依赖于实际行动而非标签化的自我定义;拉拉的身份认同和出柜之间有时可以是相对分离的两个过程,而不像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两者是等同的。最后,笔者结合以上发现讨论了“身份政治”这一经典的西方LGBT1运动的身份策略在当代中国大陆同性恋运动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