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市辖区雨量充沛,河系发达,水库密布,人均可利用水量充沛。但由于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季节性缺水现象明显;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管理机制不完善;灌溉方式落后,水的利用率低等问题,致使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影响极大,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研究和发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对于实现南宁市农业抗旱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南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资源经济学,农业生态学,农田水利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推广学,农业节水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收集资料、典型个案调查、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等手段,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按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究南宁市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相关自然经济等要素,划分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分区,进而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开源节流”综合农业抗旱节水技术体系,提出适合南宁市实情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将南宁市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共分3个区,即:低丘陵平原灌溉区、丘陵山地灌溉旱农区、大石山旱农灌溉区。目前发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最迫切的地区为低丘陵平原灌溉区、大石山旱农灌溉区。2.低丘陵平原灌溉区主要发展模式:(1)水库+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2)水库+微灌+高优作物;(3)水库+防渗渠道或管道输水+大田作物。丘陵山地灌溉旱农区主要发展模式:(1)渠道防渗+“U”型槽+大田作物;(2)山地水利(雨水集蓄)+节灌措施+经济作物;(3)渠道防渗+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大田作物。大石山旱农灌溉区主要发展模式:(1)集雨蓄水池(集蓄雨水为主)+喷微灌+果林经济作物区;(2)蓄水池(主要引山涧水等)+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3)小型水利(塘坝)+节灌系统+经济作物区。3.选取了位于低丘陵平原灌溉区的横县石塘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位于大石山旱农灌溉区的马山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地头水柜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访谈调查、分析,对该地区发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阐明选取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措施得当时,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将对区域农业抗旱工作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及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实证分析,佐证了所在分区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