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党和政府、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近十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积极预防、有效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如何防治环境群体性事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况,着重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矛盾问题引发,有一定人数参加的,为维护自己权益通过没有法定依据而采取集会、游行、示威等方式进行抗争的行为,并对社会、政治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其本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次,从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两个方面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再次,通过环境群体性发生的背景、政府因素、群众因素、制度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它发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间角度和演化过程对它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析。最后,通过长期纬度和短期纬度两个角度提出了防治环境群体性的策略。在长期纬度中提出了转变防治的理念;完善我国政府环境管理;培育理性公民,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完善法制体制;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渠道,促进公民环境政治参与等策略。在短期纬度中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和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