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费量大幅增加。由于能源空间分布失衡,部分区域能源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能源传输以保障能源安全。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将能源战略布局向中西部转移,区域间能源传输规模日益扩大。由于不同种类能源的经济效益和外部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能源传输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能源输出地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能源输出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量化比较不同能源传输方式对能源输出地的影响,对能源传输方式的选择以及能源输出地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能源传输的驱动力;在分析能源供需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区际能源传输的趋势;对比分析了煤炭传输和电力传输这两种方式对能源输出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同影响。再次,建立了社会经济-能源传输-生态环境系统,确定了能源传输影响的对比要素;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描述了能源传输对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构建了能源传输方式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以山西省向外传输煤炭和电力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比较了不同能源传输方式对能源输出地影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