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全球肿瘤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626000人,死亡598000人,新患肝癌病人中55%发生在中国,我国的肝癌诊治形势仍十分严峻。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经成为公认的首选方法。β-榄香烯是我国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β-榄香烯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β-榄香烯不但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而且还有免疫保护作用;该药毒副作用小,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不发生骨髓抑制。临床上治疗肝癌患者,通过TACE方法局部灌注β-榄香烯已经证明能有效地灭活肿瘤,并可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但对于β-榄香烯使用方法的临床规范化等问题,还有待于加以验证。本次实验拟观察β-榄香烯局部灌注治疗兔VX2肝脏移植癌的病理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β-榄香烯抗肿瘤机制,同时为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寻找理论依据。方法:34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建立肝VX2肝脏肿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6只生理盐水2ml 10min);治疗组:B组(7只碘油单纯栓塞0.5ml 10min),C组(7只β-榄香烯冲击灌注50mg10min),D组(7只β-榄香烯持续灌注50mg 5hour),E组(7只碘油0.5ml+β-榄香烯50mg栓塞灌注10min)5组。经股动脉插管,导管头置于兔肝固有动脉,分别按不同分组给予栓塞灌注治疗。介入治疗当天及治疗后第2、5、7天经兔耳缘静脉各抽血2ml,统一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实验兔介入治疗后2周处死,取全部肿瘤组织及瘤旁1.0cm正常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及周边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β-榄香烯参与治疗组(C、D组)荷瘤兔ALT及AST水平在介入治疗后均瞬间升高,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碘油参与治疗组(B、E组)ALT及AST水平术后2、5天明显升高,C、D组与B、E组转氨酶峰值对比有显著差异性。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术后ALT、AST无明显变化。5组标本大体观察除肿瘤体积差别较大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坏死。治疗组标本表面观呈均质鱼肉状,切面观肿瘤中央区呈不同程度的坏死,表现为灰黄色豆腐渣样改变,伴有少量出血,邻近肝组织肿胀、被膜紧张;生理盐水对照组标本出血较多,坏死较轻,表现为小片坏死区与存活肿瘤组织间隔存在,直至肿瘤边缘,邻近肝组织无明显改变。光镜下治疗组肿瘤呈凝固性坏死,表现为一片细颗粒状无结构样物质,坏死组织彻底崩解。C、D组瘤旁肝组织可见明显的水样变性。表现为肝细胞明显肿大,胞浆疏松、半透明,但细胞形态仍为多角形;B、E组瘤旁肝细胞极度增大,胞浆完全透明,细胞形态变为圆形,呈典型气球样变,并可见嗜酸性点状坏死。C、D、E组肿瘤及周围汇管区血管内膜增厚合并血栓形成。所有治疗组标本均见到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局部灌注β-榄香烯可以有效治疗兔VX2肝脏移植癌。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肝功能损害明显、不能接受碘油栓塞治疗的肝癌患者,运用β-榄香烯进行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