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多数淡水湖泊面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部分湖泊同时还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砷的毒性及其生物转化机制与砷的形态密切相关。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而砷的生物转化又贯穿整个环境系统中的每个环节,浮游植物在其间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环境中砷在浮游植物的作用下,其转化途径大致为:As(V)转化为As(Ⅲ),As(Ⅲ)转化为甲基砷(MMA和DMA)。为了探讨在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下,浮游植物对砷的迁移转化规律,本研究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砷浓度水平、pH值和N/P值条件下,小球藻对砷的迁移转化。为了考察普通小球藻在不同砷浓度水平下对砷的转化,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四个浓度梯度的As(Ⅲ)和四个浓度梯度的As(V)对小球藻进行培养,然后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分别对培养液和藻体内的总砷和砷形态进行分析测定,整个实验共进行了 3周(20d)。结果表明:普通小球藻对砷的吸收随着加入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相较于As(V)而言,普通小球藻在As(Ⅲ)存在下更容易吸收砷;As(V)在小球藻体内的价态变化并不是很明显,而As(Ⅲ)在小球藻藻体内几乎都被氧化成As(V),期间没有检测到有机砷。为了考察普通小球藻在不同pH条件下对砷的转化,实验设置了四个pH梯度,实验过程中每24h用0.1mol/L的氢氧化钠和盐酸调节一次pH值,控制整个实验过程中pH保持不变,通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分别对不同pH值和砷浓度的培养液中的培养液和藻体内的总砷和砷形态进行分析测定,整个实验共行了 3周(20d)。结果表明,pH在7-8之间时普通小球藻对砷的吸收较pH在8-9之间大;当pH为6时,藻体中砷主要以As(Ⅲ)的形态存在;在1mg/L的As(V)的浓度下,培养液中检测出少量DMA,同时藻体中As(Ⅲ)、As(V)、有机砷(DMA)并存,其中有机砷含量为1.8-5.3μg/g。为了考察普通小球藻在不同N/P条件下对砷的转化,实验设置了五组不同N/P,通过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分别对各组的培养液和藻体内的总砷和砷形态进行分析测定,整个实验共行了 3周(20d)。结果表明:在不同砷浓度水平下,高浓度的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普通小球对砷的吸收和累积;藻体内有机砷含量在不外加磷条件下含量最高,其中高N/P组比低N/P组藻体内砷含量高。在各磷浓度水平下,随着砷浓度的增加,细胞中的砷含量明显增加,当砷浓度达到1mg/L时,藻体细胞中检测到有DMA;随着砷浓度增加,藻体内有机砷含量也相应增加,当As(V)浓度在1mg/L以上时,藻体内出现微量有机砷(DMA),其浓度在去1.1-6.8μg/g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