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的方法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方法:将筛选入组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各32例。根据运动时机的不同,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治疗时间30分钟;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分别在循经远取针刺前、起针后进行运动,两组均留针30分钟,运动30分钟。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2次。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作为观察指标,在第一次治疗结束后评估VAS、Melle评分,观察各组即刻止痛效应和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对VAS、Melle、ADL进行评分,观察各疗效指标结束效应及差值,并进行疗效评定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VAS评分:即刻效应分析:经统计分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患者第一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三组均存在即刻止痛效应;第一次治疗后评分及差值组间比较显示,针刺同时运动组与针刺前先运动组、起针后再运动组相比,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说明针刺同时运动组即刻效应更为明显;针刺前先运动组与起针后再运动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疗程结束后疗效分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评分及差值组间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说明三组均能有效缓解疼痛,针刺同时运动组止痛效应明显,起针后再运动组次之,针刺前先运动组相对最差。2.Melle评分:第一次治疗后疗效分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患者第一次治疗前后,Melle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三组均能即刻改善肩部活动度;第一次治疗后评分及差值组间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表明针刺同时运动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更为明显。疗程结束后疗效分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elle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评分及差值组间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说明三组均能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针刺同时运动组改善明显,起针后再运动组次之,针刺前先运动组相对最差。3.ADL评分:疗程结束后疗效分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评分及差值组间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说明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针刺同时运动组改善明显,起针后再运动组次之,针刺前先运动组相对最差。4.疗效分析:各组的总有效率针刺同时配合运动组为93.33%(28/30),针刺前先运动组为66.67%(20/30),起针后再运动组为80%(24/30),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同时配合运动组疗效显著。结论:1.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的即刻止痛效应和即刻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且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组最为明显。2.循经远取针刺配合不同运动时机治疗肩周炎均有一定的疗效,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循经远取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组疗效最为明显。